寫在答辯之前
明天就要中期考核了,準備了一個多星期的進展報告和ppt。這期間我覺得是有些感觸的,有的人總是這樣,感悟很多,但說到底能改變的卻很少,說的就是我吧。
改變的原因,無在乎內在和外在。如果一直在一個完美的模式里,也就不需要改變。而實際的我們,都無法真正接近“完美”這條漸近線,那我們注定要且行且改變。
以前一提到改變,總覺得挺難過,難為情的。好像做錯了不可原諒的事情一樣。那些媒體里大力宣傳的不忘初心,不就是讓我們不要改變嗎。紅極一時的雞湯,所為我們漸漸成了無趣的大人,成了自己討厭的人。所以,一度的我,害怕改變,也厭惡改變。非黑即白的心理,讓我覺得一提到改變,要么是否定我過去的人生,要么是要否定我未來的人生?,F在要不要改變,夾在中間,不人不鬼的。
漸漸發現,改變也不是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事兒。其實越長大越發現,自己能說了算的事兒, 真是越來越少。自由反倒其實只是一瞬間的事兒了,沒聽說馬云的時間比下崗女工自由的,因為要做的事越多,妥協就越多,你所能做好的只是平衡。
讀了碩士,就會比較忙。若是讀博士,就會格外忙,忙到你很容易錯誤估計自己所在的環境。譬如,我挺喜歡和別人聊天的,聊著聊著,總會聽到,你們老板對你們很放松啊,你師兄真好,你朋友對你真好,你們實驗室氛圍好輕松……之類。漸漸的,我才發現我竟然有這么多好的“資源”。可是,為什么又會生出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想法呢?原因很簡單,在這么多好的評價中,竟然沒有屬于自己的,這才是癥結所在。我努力融入集體,努力創造價值,卻拒絕在軍功章上分享屬于自己的光芒。這一年多的日子里,也是有許多自己思考和實踐的成果了,我卻總記著自己逛街,吃飯,逃課的時光,這樣的人,怕是“自律”得有些讓人說不好還是不好。
這種事情,很難改變。為難自己,是文明社會交給我們的任務。仿佛在別人沒說自己之前,先把自己吐槽成土行孫,遁地得無影無蹤才好。除非,你遇到會讓你成長的環境和人,你才會知道蕓蕓眾生都曾面臨挑戰,只不過有人比你更慈悲。雖然我可能永遠達不到那么高的境界,畢竟每種反應的活化能不一樣,我的能力可能受到位阻的限制,跨不過勢壘。但我可以從理論上知道,在高高的能壘另一端存在另一種色彩,可以通過光輻射轉化而來。光,可能不是可見光,可能是友善之光,或篤學之光,乃至真理之光,他們能量之高,就算沒能帶你越過喜馬拉雅,也會帶你泰山俯瞰,一覽眾山小。
我好像真的真的理解了點兒我的課題。
王國維說的求知三重境界,我想讀研讀博應該最有體會吧。知識的金字塔雖然高聳,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有高人指路,亦需功在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