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最高意義和最低意義,都是人想了解自己。這僅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覺、自識、自評。——《文學回憶錄》木心
擱筆一月有余,有時我也在想,自己寫作的欲望究竟從何而來。是幼時來自師長的鼓勵,讓我想要繼續尋求相似的認同感和成就感;是熱愛閱讀的副產品,讓我躍躍欲試寫出自己的故事;是渴望溝通和分享的心情,讓我增添一個表達的窗口;還是為了逃避現實的鴕鳥沙丘,讓我躲在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里造夢。
幾周前收到簡書的通知,有四篇文章被系統設置為鎖定狀態,需要申訴解鎖。我回過頭審視,不過就是些個人化的隨筆和讀后感,絲毫看不出觸犯或褻瀆了什么,很是莫名,頓覺無趣,也不去做什么申訴,既然簡書喜歡,那就讓它們被鎖著好了。
想想自己輾轉過許多地方,去記錄那些瑣碎的小事、無病呻吟的心情、流水賬般的游記和淺薄的讀書筆記。一路從QQ空間、百度空間、新浪博客、人人網,到豆瓣、Lofter、湯圓創作、簡書、微信公眾號。每每試圖停留在某處,讓一切整齊有序地被記錄下來,卻原來文字和人一樣的顛沛流離。說過的胡話就這樣散落在網絡世界的數個角落,無論被審查、被忽略、被把玩、被圍觀,似乎都不是那么令人愉快。
然而為什么我還是想寫呢。
天馬行空的文字從作者筆下流瀉,在讀者腦海中勾勒出獨一無二的畫面。這是文字特有的魔力,同時也是文字的局限所在。作者寫出的,未必是真心想要述說的;讀者讀到的,未必是字面所表達的。作者與讀者能達到怎樣的共鳴,是一個未知數。勇于分享,卻不奢求懂得。文字已經塵埃落定,解讀卻可以無窮無盡。在作者埋下的萬千線索中,讀者總可以找到一個相對舒服的維度,理解他或她想要理解的內容。這像是個迷宮游戲,我喜歡。
一個有太多東西想要表達的人,往往會因無法恰如其分地表達而陷于沉默。雖說沉默本身也是一種表達,我想我更渴望對話,渴望在語言的一來一往中對世界和自己都了解更多。一時間說不出來的,一兩句說不清的,那就付諸紙筆吧。用文字編織思考、感知情緒、抒寫自我、追問命運。在字里行間,留下無法解答的疑惑,和鍥而不舍的嘗試。
我知道自己在寫作上的弱點,和在生活中如出一轍。父親說,你不能只是想著小資的舒適生活;母親說,要有更開闊的眼界、格局和對社會更深入的思索;朋友說,怎么可能只有觀察,沒有觀點呢?
為自我構建了一所安全感之屋,反而讓它越來越無助。是時候出來透透氣了。
過去的三年寫了十萬余字,其實并不多。如果還是把寫作奉為癖好,那就好好寫下去吧,和世間任何一件值得付出的事一樣,沒有捷徑。當某個詞熨帖了心意,當某段話獲得了共鳴,當一個句點落在了恰當的位置,便是最高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