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易經》是一本關于人生智慧的書籍而非卜筮迷信的用書;《易經》是關于陰陽辯證的智慧而非形而上學的思維。今天準備和大家分享一下《易經》淵源的學習心得。
淵源,是指源流,深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本源。《大學》上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以史為鑒,借古論今,歷史讓我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學習《易經》,了解它的理論源頭、成書背景,對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其精髓有很大的好處。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習知識要通過日積月累,追求智慧要通過修正錯誤。就像小時候我們用的鉛筆和橡皮,鉛筆是用來學習的,橡皮是用來改錯的。要想取得好的考試成績,不僅要看你學習了多少,更要看你改正了多少錯誤。沒有人可以生而知之,生而會之,人生就是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揚棄中成長。懂得揚棄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易經》之所以是智慧書籍,具有久遠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可持續發展性,能夠不斷地揚棄自我,讓我們常讀常新。在當前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過程中,不論是學習《易經》,還是其他的傳統文化,一定不要全盤的吸引,而是要用“揚棄”的學習方法,要吸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更好地發揮傳統文化的指導、借鑒作用。言必談古,是一種更為可怕的返祖退化現象。切記,我們要傳承的應該是優秀的傳統文化!
古人有三古、三圣、三易的美妙傳說。以下資料主要參考了殷旵先生著《易經的智慧》一書內容。
三古,是指《易經》產生、創作、傳承和成書,歷經了上古、中古和近古三個大的歷史時期。三古是指伏羲、女媧生活的新石器時代;中古是指夏商周時代;近古是指春秋戰國以后,距今2500多年。
三圣,是指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伏羲始作八卦,號稱“無字天書”,開創了華夏文明的起源;周文武演繹六十四卦,為其注上文字,成就易經;孔子喜讀易經,以致韋編三絕,撰寫了幾萬言的解讀,為易傳。
三易,是指《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傳說,《連山易》為神農氏所創。神農氏即炎帝,號連山氏,以象征山的艮卦為首卦,在夏代流行,因此有“夏道連連”的說法;《歸藏易》為軒轅氏所創。軒轅氏即黃帝,號歸藏氏,以象征地的坤卦為首卦,因在殷商時代流行,因此有“殷道親親”的說法;《周易》為周文王所創。以乾卦為首卦,意為天地初開,萬物始生;又以未濟卦為末卦,意為一事的終止又是另一事的開始。周而復始,周行不止。又在周朝開始流行,因此有“周道尊尊”的說法。
年代久遠,《連山易》和《歸藏易》沒有留世。傳承至今的《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包括兩大部分,前一部分為《易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名和卦畫,周文王撰寫的卦辭和周公撰寫的爻辭;后一部分為《易傳》,包括孔子及其弟子撰寫的《十翼》,即彖傳、象傳、文言、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等內容。
用一段話結束今天的分享,學習易經,可以知陰知陽,善用柔剛,時止而止,時行而行,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從而做到趨吉避兇。人生就是一個舞臺,當你登臺的那一時,就要思考謝幕的那一刻。知行易,知止難。學習《易經》就是為了明真理,樂享生活,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