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如昔年,看過很多電影,而這一部,是唯一一部在看完之后,沒有壓制住究其要特意一談的片子;由此也就說明了衍生出這些文字的動機:兄弟我沒控制住自己感慨啊。這倒不是說這部片子好的令人發指,當然也不是爛到人神共憤,才來撰寫一篇博文以道之,著實是過于有特點,一如影片的名字:『驢得水』。
『驢得水』,這部電影改編自話劇,于2016-10-28(中國大陸)上映,豆瓣評分8.3;在國內新世紀電影作品中,這一部是我迄今為止看過最具諷刺刻度,堪稱暗喻明諷界的神作;導演用戲虐以致看似荒誕的手法,步步為營的鋪墊,以一切為夢想和更好為動力,在那一個接一個的,為圓最初善意編造的謊言里,他們一行懷揣夢想的“教育者”堅持輪詢在這無盡的補救漩渦中,由此給觀眾跌宕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洶涌,而那一群為夢而聚結的朋友,也被瓦解的支離破碎,最終澎湃出這樣一部令人啼笑皆非,無所適從的“被教育”,而它本源帶給人更多的即是反思,而非歡笑。作品如斯,也便有了令人贊譽的樣子。
這也達到了導演跟編劇的陰謀;導演本人有如此講到:“不能為了一個美好的目的而去做錯誤的事,不能將美好的愿望作為突破自己的底線的借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堅守住自己的底線。為了美好的目的去做錯誤的事,終將走上歧途。”。對于此片,故事,思想,對白,細節等處理,俱有可圈可點之處;只是這人物的性格,因遭變化后的大逆轉,令人不勝唏噓;如:裴魁山和銅匠的因愛(刺激)生恨,驟變宵小;周鐵男的因怯而畏縮,也驟變宵小;好生覺得變態;不禁使人覺得是為劇情發展而來的刻意設定;最后細心回味,又覺這結果又是早已告知你的,原來早有暗合這變化的基調:一開場有一個無關整體劇情的橋段:驢棚著火,導演有安排每個人都去救火;而每個人都有令人捧腹的法子:周鐵男以掃帚撲之;張一曼進了驢棚;裴魁山以土掩之(有殃及張一曼);校長則抱了兩床被子,大喊道“讓我來處理”(當時看到此處,你笑了么?),然后就是一群人看著整個驢棚就旺盛的被燒完;孫佳,來晚了卻堅持用水救之,還是被攔了下來;這么一說,想必你也同意導演搞的是陽謀,且還是用了心的對吧?為此,還可以補充的是,他們面對即將發生的災難,所選取的方式,契合了后來的不同命運,形成映射;二來,我們不妨大膽假設,這是對教育者深刻的鞭韃,這是在救火啊,如此作為,何以育人?誠然,有充足的理由,可將這諷刺印證到當下這個年代,以達針砭時弊之用。
說實在的,看這部電影過半有被難受的一度很想離開;而最后在涅槃重生后的三人準備為教育事業再聚聚氣的同時,一聲槍響(...),也在觀眾的心中投下了顆催淚彈。看這片子就好如在看翻版的《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只不過這里一刻不停下的是彼伏此起的矛盾沖突,以及三步一小暗喻,五步一大諷刺;赤裸裸的將荒誕卻雜著現實的骨感,無情的撕開給你看,讓人以至于這是身處于魔幻現實之中:不敢嘗試去相信這是真的;幸好的是起初營造了滿多的灰色幽默,否則感性如我真撐不下來那么久的殘虐。畢竟國人劣根性,一直以來都令人扼腕嘆息,又無能無力;導演借助片中外國人之口,吶喊除了我等心中的無奈:“不可思議的中國(人)”。
當您的目光瀏覽至此,想必您也明白了此文的真正用意,并非要言說下這部片子;片子再好,如今的自己,再也不怎么會為此消耗氣力來深夜敲敲打打;只想著借此一敘這積攢許久的肺腑;可是,訴說很多事兒抑或道理,在這個年代并不怎么受待見;這其中錯綜復雜的緣由實在很多也較明顯,按下不表。路遙先生曾言道:“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電影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時至今日,尤過之而無不及,先生真是一語中的;如若當年只是預言,而今看真是一語成讖(我要攤百下手)。既然不受待見,可這責任之言,該說還得啰嗦,至少等將來老了,回頭看看年輕時自己也是一個還有正義和責任感的酷帥男子(哈哈)。
對于老師
這一中性詞匯,百度百科給出釋義是:(培養學生的專業工作者)傳授文化、科學和技術的人被尊稱為老師或教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能夠給大家帶來一定正確知識和指導的人。幼時聽聞這詞,多半都是敬畏(嗯,畏之是被帶來的,敬之,是被教導的);大學后了解的多了些,也被曉得了還有蒼老師,或者叫獸;入了社會大堂,更是無處不在的聽聞“某某老師”,時間一長發現這詞很有意思,經常會游離在褒義,貶義,或僅一個代名詞之間;這個詞匯有點像在說“程序員”,在國內從事代碼相關的都可以用之,無論是IT精英,IT人才,IT工程師,IT民工,還是碼農,碼奴,碼畜。所以呢,對于老師這詞真的很難去喜歡了,出于尊敬更傾向像先生,師傅 這樣的稱謂。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堪能若此,方是列于被尊敬的席位。
對于此部片子,還可以補充的是:其實,這片子中所諷刺和暗喻的事兒,在如今的當代,也不是沒有的;悲慘也好,愚昧也罷,還是為得一個美好得目標,而從了那不好的行為;如若說你沒看到過,不妨接觸下社會底層人群;其二,知錯既改,實在善莫大焉,孔丘先生果然明白的緊,要知道很多事兒,就那么過去了只會越來越糟(孫佳如是說)。另外,既是借助一群教師間的鬧劇故事,從而刻畫出道理;并且,人性之走勢,教育又起了很大程度作用。那么關乎教育,就很有必要談下;首先,國之教育,方法和傾向上,都存在些問題,即便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而采取得應試考試,在當今之際,也越發顯露出日益增大得弊端,具體可一讀《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命》來體味一下;其次,在越發追求經濟得今天,教師從業者得水平和職業素養,很值得考量,畢竟師且不專,從之何優?早些年,俞敏洪先生在做客某校演講時,有談到:“他本人大學四年每一年成績超過一個人,最后他以倒數第五名,跟其他后四名的學生被留在了學校任教,所以你明白清華的教育為何一屆不如一屆了吧?”;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留校任教者,被選取的只是他們認為三流人才;而從俞敏洪后來的成就看,成績差并不等同于成就就低。于此,很是對北方諸多學習感到不平,畢竟我知道那里擇師標準很有特色;比方說,畢業之后的些許同學,沒找見合適工作就考了教師資格證,以此來踐行桃李滿天下的初衷也非少數;而沖著假期多,活計輕松而任教者已能不再多;談及初高中老師,倒是忙碌不堪,可大多也是為了些許中國特色目標
而在督促學生用心學習、復習、考試諸此等等;很顯然,聊及此處,當嘎然而止,方為正道,畢竟現實大家都知道,可也都會舉出中國國情四字,令你啞口無言,這一點同談國足如出一轍(攤手千次);基礎教育這事兒,之前有部《小離別》借助海清之口,談得很是深刻。
司馬遷老先生千余年前就嘆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以為名為利而成為教師、醫生、公務員等職業,這本倒是無可厚非的事兒,無所謂大德高尚,亦難說利益熏心;問題在于的是底線問題,一如『驢得水』這部電影所宣揚跟堅持的;譬如對于教師來講,如果多半是以求利為驅動的選擇,那么又怎能贏來令人尊敬的心態?更何況,于此更深沉的問題在于,社會發展的如今,知識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形態幻化更是變不停蹄;如若從教者,都不能始終保持學習的姿態跟行動,固守老而陳舊的知識及觀念,這比愚昧本身更可怕,以此育人,哈哈,這就如同取之泔水,以洗具器,有所滌蕩,亦有所污。
當下是一個很好的時代。從事于IT這個行業,對于變化之迅速,已是司空見慣,卻仍然被心驚膽顫;也許因為這一點,倒使得對于擁抱變化,保持學習這事兒,更顯得比其他行業更迫切了些,甚至苛刻;但,處于長遠求存得角度來,這就是趨勢(至少在未來的20年內,將體現得越發明顯,讓我們拭目以待)! 隨著人工智能越發先進,人類社會也將面臨更為猛烈的變革;這當然利弊兼而有之,如何能在這瞬息萬變的未來,趨利避害有一席生存的空間,我們能做的即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學會學習,然后努力學習)。那么未來的人類社會當會如何?這個話題很有意思,讓我們且行 且學 且歌 且探。
以上,于2016-10-28深夜 @深圳.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