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很多人都以為,“朋友多了路好走”,于是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人脈圈,努力做一個合群的人。如果某個人不合群,會覺得他“怪怪的”,還有意識地把他孤立起來。
后來,你到了一定的年紀,反而發現,做一個合群的人,往往委屈了自己,還浪費時間。當你落魄的時候,才知道“朋友不在乎多少,在乎質量”。人善被人欺負,人窮被人“看扁”。
真正優秀的人,往往不合群。他不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別人幫助還是不幫助自己,都看得很輕。他學會了靠自己,內心是陽光的,臉上更多微笑。
當你也變得越來越優秀,你會慢慢喜歡獨處,合群不合群,都很隨意。你會看透很多人和事,心里亮堂堂的,還學會了“揣著明白裝糊涂”。其實,一個人,越明白,越不合群。
看透了一個人,往往就不想交往了。
我剛剛走出校門的時候,去了南方的一個小廠里打工。那時候,工作時間很長,一天十多個小時,也沒有星期六星期天。緊張的勞動,讓我有點吃不消,這時候,我認識了車間里的一個小組長,他對我很關照,常常教我一些工作方法,還讓我在完成預定的工作之后,可以提前一點時間下班。我很感激組長對我的關照,也常常把家鄉郵寄過來的美食,分一部分給他。但是到月底發工資的時候,坐在我隔壁的同事阿花,比我多了幾十塊錢。我很不解,阿花告訴我,因為我常常提早下班,因此加班費少了。阿花還小聲耳語對我說,“你雖然提前下班了,但你的工作時間依舊和我們一樣,剩余的工作時間,都被小組長暗自記下了,把加班費拿到了自己的口袋。“原來,對我非常關照的小組長,只是在利用新員工“不懂規矩”。我后來什么也沒有說,兩個月后離開了那家工廠。當然,我和小組長也失去了任何聯系。
事實上,你認真去辨別人與人的關系,其實多半的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不求回報關心你的人,很少。特別是從商的人,大家就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沒有人同情你的真實遭遇。因此,在你懂得識別人的那一刻,就覺得與人交往“隨意點”,別太在乎了,越在乎,越失望,越寒心。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與人交往就懂得“隨機應變”了,真心相待的人少了,也許在你的心中,只能找到那么幾個好心人。其他的人,都是因為自身發展需要而已。
不屬于自己的圈子,就慢慢退出去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做哪一行,就會加入哪一行的圈子。但是現在,各行各業都有很多圈子,并且一些圈子之間是互相排擠的。還有的圈子,你認為很有用,于是拼命加入,對圈子里的人,都很熱情。但是你會發現,不屬于你的圈子,你越討好,越卑微。
不屬于你的圈子,當你看明白了,就知道,大家對你還有“笑臉”,往往是你還有利用價值,不是因為要和你真心做朋友。比方說,你只是一個打工仔,硬是要加入富人的圈子,結果大家茶余飯后就拿你尋開心,想要利用你的“廉價勞動力”,而不是幫助你找到好項目,也變成富人。
人是有層次的,分三六九等。你要明白自己屬于哪一等,那些圈子對你有幫助。慢慢你就會退出不屬于自己的圈子,自己加入的圈子,越來越少了。但沒有關系,其實你已經不在乎了。一個人,自己做大做強了,自然會有合適的圈子來邀請你加入。
以前常常參加聚會,后來就很少去參加聚會了。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次聚會。同學聚會、戰友聚會、閨蜜聚會、喝酒的聚會、唱歌的聚會、旅游的聚會......如果你是一個愛熱鬧的人,每天都可以參加聚會。但是聚會有什么意義,大部分都是吃吃喝喝,還有的人,專門混吃混喝,從來不請客。吹牛的人很多,但從來不會為自己的言語負責人,虛偽的人也很多,想方設法巴結人。
后來,慢慢發現,很多聚會是沒有意義的,也許是某些人撐臺面,有的人顯擺自己,有的人設下了鴻門宴,有的人就是比喝酒誰厲害......聚會多了,傷身體,還浪費時間,也看不管了。
你越明白,越會發現聚會沒有意思,不想去參加了。慢慢就學會拒絕參加聚會了,很多社會亂象,眼不見為凈。偶爾去參加小小的聚會,幾個老朋友,小酒一杯,聊一聊生活,互相問候一下,就很好了。還有的聚會,因為涉及個人利益,不得不去。但總體上,你變得不合群了,聚會越來越少了。
學會了自己懂自己,就開始一個人沉默了。
別人沒有和你一樣的經歷,你就別去訴苦了,別人只是看在熟人的份上,陪你聊幾句,對你的人生風風雨雨,不感興趣。有的人,也會虛偽地安慰你,但是內心是瞧不起你的。
一個人,越看清了自己,越不會訴苦了,也不想說話,變得沉默了。沉默是金,也是另一種活法,是放松心靈,讓自己變得自由自在。言多必失,何必說一堆的廢話,還讓人抓到了把柄。
沉默會讓你變得不合群,就是在一群人聚會的時候,你是最不起眼的一個,總是在一旁看別人,不發表“高見”。后來別人就懶得叫你參加聚會了,會故意疏遠你。但這樣的結果,正是你自己想要的。
獨處是一個人的清歡,不合群的人,不會感覺寂寞,而是在安靜之中,洞察人生,看淡人生得失,看透別人的真心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