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大人
01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
有一個理由去堅強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
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這是作家三毛的名言,也是我們最為熟知的一句話。她的一生,正如這段話所描述的那樣,生如夏花之絢麗, 死如秋葉之靜美。
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流浪者,足跡遍布五大洲的每一個角落,真正實現了“我想去看看”的夢想。她和荷西早在四十多年前,就過上了詩與遠方的生活。
她這樣寫道:
人這一輩子,實在是太短暫了。活出自己,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唯一契而不舍,并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過是堅守我個人的純真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里,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人的一生,至少要有一個夢想去追逐 ,有夢就有希望,它會指引你前進的方向。
克里斯托夫曾說過:“夢想越是美麗,就越顯得遙不可及。可奇怪的是,一旦你下定了決心,很快的,那些夢想就成為了現實。”
夢想并不是你拼命地向外界炫耀的資本,而是你自己內在訴求的一種信念和動力。
沒有夢想的人 ,不足以談人生。這樣的人,即使身處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也依舊沒有“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
三毛的魅力就在于,她不光自由灑脫,特立獨行,還在于為了自己的夢想,可以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
人因夢想而偉大,因逐夢而踏實。
02
三毛生在重慶,長在臺灣。兄弟姐妹四人,她排行老二。原名陳懋(mào)平,后改名為陳平,因為她覺得中間這個字實在難寫,就自作主張省去了,父親陳嗣慶也無可奈何。
三毛從小就喜歡讀書,初中時已把市面上所有的世界名著讀完了。
有一次,老師問每個人的理想是什么?自然什么答案都有,絕大多數都很高大上,有說以后想當醫生、老師和科學家的。
唯獨三毛說的是:我有一天長大了,做一個拾破爛的人。
此言一出,結果可想而知,老師哭笑不得。三毛想了想就繼續說:那我就做一個夏天賣冰棒,冬天烤紅薯的街頭小販。
老師終于被激怒了,你再這樣的話,就給我滾出去。胳膊終究是拗不過大腿,三毛無奈地屈服了,我以后要做一個偉大的醫生。
隨時沉浸于書堆里的三毛,她并不喜歡學校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校成績直線下滑。
在父母嚴厲斥責下,她拼命地學習,終于把成績補回來。但老師懷疑她在考試中作弊 ,用墨汁在她的眼睛上畫了兩個大圈,并讓她在走廊里“游街示眾”。
面對同學們的哄堂大笑,那一刻三毛想死的心都有了。
面對這人生的奇恥大辱,她恨不得把老師殺死。她的性格變得焦慮自閉,更加孤僻,曾經嘗試過自殺和休學。
這時,這時顧福生老師出現了,他用愛和關心,逐漸化解了三毛心中的堅冰和仇恨。
老師發現三毛心中蘊藏著的文學才華,鼓勵她開始寫作,把她的作品推薦到當時文學領袖白先勇手上,并刊登登到《現代文學》。這一刻,她走出陰影,開始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童年時期的三毛是敏感而又孤僻的,這也預示出了她一生的命運和結局。
03
三毛一生敢愛敢恨,異性緣非常好。
曾因為愛上一位繪畫老師,她的性格變得活潑健談。初戀是一個比她高一級的男孩,三毛眼看要畢業了,她急了,遂提議結婚,但男孩以雙方年齡尚小,拒絕了。
不過三毛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從小看《三毛流浪記》漫畫長大的她,早就有了一顆流浪遠方的心。
后來她再次休學 ,離開臺灣,孤身一人赴西班牙求學,在那里她認識了一生的摯愛——荷西。
這個未滿18歲的大男孩,面對大他8歲的三毛,誠摯地說:
Echo,你再等我六年,我讀大學四年,服兵役兩年,等六年過去了,我就娶你,好嗎?
感動不已的三毛說:“你才16歲,我已經24歲了。六年太長,我不能保證。況且我已經有喜歡的人了,聽我的話,以后不要來糾纏我。”
荷西說:“沒關系,我等你六年。”
他說完就走了,揮著他的那頂法國帽。這時天色漸晚,他開始慢跑起來,一邊跑一邊回頭,臉上還掛著笑,喊著:“Echo再見!Echo再見!”
那天,馬德里下了一場百年難遇的大雪,漫天雪花在他們中間飄落,荷西在雪地里揮手道別的畫面,深深地印在三毛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從那以后,他果然沒有再找過她,即使兩人在街上相遇,也只是打個招呼。
04
這期間,她轉輾西班牙、德國、美國求學,六年里,她走馬觀花地談了數次戀愛。最近一次,她就要做新娘子了,不料未婚夫突發心臟病猝死。
她重回西班牙,命運讓她又遇到了荷西。緣分真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感情兜兜轉轉,這一次,她沒有選擇放手。
荷西帶她去他家里,整面墻上都貼滿照片,這是已經發黃的黑白照片。是荷西從他的中國好友那偷拿出來,拿到照相館去放大了貼在家里的。
在沒有三毛的那段灰暗日子里,他靠著這些照片,稍緩內心的痛苦。
看到了眼前的這一幕,三毛瞬間淚流滿面,感動地泣不成聲:
荷西,六年前你曾說過,你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娶我,如果今天我對你說 ,我要嫁給你,是不是太晚了?
荷西說,“天哪,一點也不晚!”他高興地手舞足蹈起來。
于是,他們沒有經過戀愛,就直接去撒哈拉沙漠結婚了。
結婚前,他們曾有一段流傳甚廣的談話。
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給有錢人?
三毛: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
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荷西:說來說去,你還是要嫁有錢的。
三毛:也有例外的時候。
荷西:如果跟我呢?
三毛:那只要吃得飽就夠了。
荷西:那你吃得多嗎?
三毛:不多,不多,以后還可以少吃點。
讀到這里,每每被他們的對話所感動。
他們結婚時,什么都沒有,要車沒車,要房沒房,甚至連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只有一件駱駝頭骨作為定情信物,還是荷西跑遍了沙漠尋覓到的。
倆人在沙漠里的生活非常拮據,沒有錢買床架,只好買了一個床墊,衣服沒柜子放,就放在地上的紙箱子里。
沒有書桌,想寫字就找一塊板放在膝蓋上寫,沒有桌子,他們找了棺材蓋替代。斷水斷電,更是家常便飯。
生活雖然困頓,兩個人的心里卻是溫馨的,內心的平靜和祥和,從來不是靠外界提供。
生活的品質,也不完全跟金錢有關,他們硬是把柴米油鹽的瑣碎,過成了一段甘之如飴的美好。
三毛是一個有情飲水飽的人,只要有共赴一生的愛人,她就不會去計較物質的得失。
這段困難重重的沙漠生活經歷,成了她一生的快樂時光。
05
歡愉的日子,總是短暫的。
他們的浪漫生活,也只短短維持六年,死亡的氣息,已經降臨。
1979年9月30日,荷西潛水意外身亡。這一天,正好是農歷八月十五,月圓之夜,三毛念念叨叨盼來的不是團圓,而是她和愛人的陰陽兩隔。
當荷西的尸體打撈上來的時候,三毛悲痛欲絕,幾乎要發瘋。她守在他的旁邊,握著他的手哭訴。
死去的荷西似乎動情了一般,眼睛和鼻孔流出血來。三毛就用毛巾,一邊擦荷西臉上的血,一邊擦自己臉上的淚水,血水和淚水交融在一起。
荷西走后,三毛跌入了萬丈深淵,她想過要自殺和荷西黃泉赴約,幸好有父母和好友的陪伴,三毛答應說:絕不自殺!
那段時間,她每天都買大把的鮮花去墓地看她的愛人,陪他說話,直至天黑仍不肯離開。
送走了愛人,三毛寫下這樣的話: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們。
我上有高堂,我有父母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可你不要怕,我握著你的手,你勇敢地走過去,雖然我不在你身邊,你這個隧道過了以后,那邊有光神會來接你,過幾年我再來赴你的約會。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寫道:“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
這也是三毛當時的心情寫照吧。失去荷西,于她是一個巨大打擊,是她一生永遠不能承受之痛。
每天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06
1981年,三毛結束了14年的異國生活,回到臺灣,主要在大學任教,并在各地演講這些年的經歷。
寫了《萬水千山走遍》,受到無數讀者的追捧,在整個華語世界,掀起一股三毛熱。
最后十年 ,她生命里出現過兩個男人。
一個是有著“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曾寫下《在那遙遠的地方》《達板城的姑娘》等民歌。后來兩人鴻雁傳書,飛躍了海峽的距離。
王洛賓寫信告訴三毛:蕭伯納有一柄破舊的陽傘,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做拐杖用。王洛賓自嘲而誠懇地說: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之后,他延緩了寫信的日期。
三毛急匆匆來信,責怪洛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幾個月后,三毛親自跑到新疆,見到了這位“忘年交”,直接住到了他家里。然而兩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觀念諸多不同,他們之間,相處的并不愉快。
三毛明白了:年近80的洛賓,生活給他刻下的傷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顆愛心,遠不能撫平這位老人深重的心靈創傷。
半個月后,三毛提著行李,落寞的回到臺灣。然而不到一年,卻傳來三毛的死訊。
為了永遠紀念這段情誼,王洛賓寫下了一首感人的詩歌《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07
美國人里克·奧謝說,時至今日,他依然會想起三毛。這個很少有人知曉的人,卻是三毛最后幾年的戀人,用自己的愛和包容,溫暖著三毛。
他們相識于臺北,當時他并不知道,她已經是風靡華語文壇的大作家。兩人相識不久,三毛受到《聯合報》的資助,赴南美游歷,和他們同行的還有一個美國攝影師。半年旅行后,他們的關系變得親密。
里克與三毛一起喝茶、談心、散步、逛古董店,兩人喜歡結伴在街上閑逛,關注普通人的生活。里克會在她想起往事痛哭時,伸手抱住她。
有人問他:三毛是個什么樣的女人?
我感覺和她交流很容易,她聰明、敏感、富有想象力、神秘、才華橫溢……總而言之,很特別!
而在三毛眼中,里克也是個很特別的存在。她對里克說:
和你在一起很舒服,很多人都無法給我這種感覺。太多人對我有期待,把我當成著名的作家,當成名人,而你接受的是我本人。我們是以兩個真正的人的身份相處的,而不是兩個角色。
后來,他們離不開彼此了。
1990年,三毛創作了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電影劇本《滾滾紅塵》。11月,她來到香港參加電影的首映禮,并給里克打電話,說很想見他。
就在這一次,他們突破了朋友界限,他撫摸她的長發,擁抱、接吻,兩人成為了真正的戀人。
三毛回到臺灣后,與里克頻繁通電話。兩人有說不完的話,計劃一起去內地旅行,也談到了結婚……
可惜天妒紅顏,里克等來的不是他的新娘,而是三毛的噩耗。
去世前兩日,三毛因子宮內膜肥厚住進了醫院,原本只是一次簡單的手術,但是沒人相信,幾個小時候之后,三毛在衛生間,用絲襪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通過電視看到這個不幸消息,他崩潰了,隨后,陷入痛苦和迷茫……他知道,他們所有的夢想都無法實現了。
時至今日,三毛的死,仍是一個謎題。有人說,她自殺是因為太思念荷西,有人說,是因為害怕患癌癥,也有人說,是江郎才盡了。
08
王瀟在《女人明白要趁早》書中寫到:
我們最先衰老的從來不是容顏,而是那份不顧一切的闖勁。
三毛曾對姐姐陳田心說:大姐,我一生的精彩度是你的十倍啊。
是的,三毛用她短暫的一生,活出了我們幾世的精彩。三毛畢生都在追求一個自由的靈魂 ,幸運的是,老天眷顧,她實現了。
我覺得她的自由,并不是任性到做她自己想做的事,而是強大到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世人對三毛的評價很高,武俠大師梁羽生將她稱為“奇女子”,“奇”的意思就是特立獨行,志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之謂也。
著名作家賈平凹是她“忠實的粉絲”,林青霞被她的氣韻所吸引,在心里留下強烈感受。
大作家倪匡說,三毛對生命的看法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靈魂兩種形式。我們應尊重她的選擇,不用太悲哀。三毛選擇自殺,一定有她的道理。……
09
三毛是一本書,不論她故去多久,這本經典的書籍,一直都會熠熠生輝,滋養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跋涉前行。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那么最后,我們就用三毛的這段文字來結束吧: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更無法不承認,青春有一日是要這么自然的消失過去。
而人之可貴,也在于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歲月的流失固然是無可奈何,而人的逐漸蛻變,卻又脫不出時光的力量。
走的突然,我們來不及告別;這樣也好,因為我們永遠不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