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我國古代就有聽蟲鳴而知時令的傳統,比如《詩經? 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絡緯秋啼金井瀾”大概就相當于“八月在宇”。“八月在宇”很質樸,而“絡緯秋啼金井瀾”就不同了,“金”字一出,整句詩迅疾華麗起來。這大概也是李白文字的特點吧!他寫什么都是漂亮的,沒有“窮酸語”,即便是貧寒的窮家老嫗給他一碗飯吃,他也寫“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寫“絡緯秋啼”也是一樣,本來秋日蟲鳴讓人感慨時光流逝,情調凄涼,但“金井瀾”一出,顏色一下就亮起來了,氣象也一下高了起來。
“絡緯秋啼金井瀾,微霜凄凄簟色寒”,這兩句詩,一句從聽覺寫秋天,一句從觸覺寫秋天,從意思上講,特別像納蘭性德的“西風鳴絡緯,不許愁人睡”,但詞直白而詩含蓄,詩里面的“不寐”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體會出來的。聽著蟲鳴,感受著秋天的寒意,孤獨的人難以成眠。既然無法入睡,那就起來把燈點亮吧!古代的夜,本來就比如今的夜凄涼。除非是“共剪西窗燭”,靠人的溫度來彌補夜的涼意。但詩人身邊沒有人,一盞孤燈,照著一個孤零零的人。于是,他把帷幕打開,外面一輪明月清輝萬里,仿佛觸手可得,卻也遙不可及。這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恰似心中苦苦思念的伊人。所以只好“卷帷望月空長嘆”。美人如花,令人傾慕。美人如月,遠隔云端。
我想,美人并非僅僅是指如花似玉的美女,而是運用了《離騷》中那種香草美人來比賦的方式,用美人比君王。長安是唐代都城,是君王所在,所以“長安”一向就有君王的潛在意象,這首詩正好作于李白被賜金還山離開長安之后。美人如花,雖在云端,但詩人仍然上天入地,苦苦追求,“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這就是李白版本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只不過,屈原的“上下求索”帶著哲學家的氣息,而李白的“上下求索”是詩人式。但終究,仍然是“美人如花隔云端”。美人也好,君王也罷,理想也罷,是那么縹緲難求,就算上天入地、關山飛渡,也終究沒有結果。所以,詩人發出一聲浩嘆:“長相思,摧心肝”。連用兩個短句,短促有力,蕩氣回腸。
詩人雖然沉痛,但絕不萎靡。這才是李白的聲調,是大唐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