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br>
哀公問宰予,社稷壇與歷史文化演變有什么關系呢?宰予告訴他夏朝社稷壇上栽的是松樹,殷朝栽的是柏樹,周朝栽的是栗樹。不過他說栗樹栽得不好,栗樹使人看了會害怕,戰戰兢兢。宰予后來回到孔子這里,報告見哀公的問答,孔子聽了以后就感嘆了。就周朝而言,孔子覺得文王、武王在各方面都沒有錯,只在這件事上還不大妥當,但對前輩的圣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評,所以他說已經既成事實,再說也沒有用。對人與人之間相處來說,既成事實,勸也勸不轉來了,過去了何必追究呢?
孔子這番話,雖然看起來是對歷史的一個寬恕,實際上透過這個寬恕,表明了孔子認為周朝的這件事是有問題的。因為社稷壇種的樹,就像是一個民族文化、國家精神的標志。宗教方面也不例外。基督教的十字架,佛教的蓮花。再看歐洲人的標志用猛獸,有虎、有獅;印度人用的是飛禽;美國人用老鷹,也不太好;中國文化則用龍,龍是水、陸、空三棲的東西。對于文化的標志,我們要特別注意選擇決定,但有時有人漫不經心就定了。許多看起來不相干的事,有時候關系很大,尤其研究國家的歷史文化,不能不注意,孔子對于這件事情也是很注意。不過他也只好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了。(《論語別裁》)
魯國國君的兒子魯定公與孔子的學生宰我的對話,孔子的看法。
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其實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有評析。但對周朝做的不夠好的事情,以“做成的事情就不要再議論,終了的事情就不要再諫阻,已經過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責怪”的態度對待。是遺憾,是巧妙回避,是此事應該如此回答處理,還是其它什么?
這一篇沒有讀懂,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