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照常的打開微博,準備刷微信。置頂的 新聞竟然是余老先生仙逝的消息,我的心跟著一顫,眼眶竟有一點泛著淚花。
對老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首《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老先生創作這首詩時才21歲,但是他在其中表達出的對母親、新娘、祖國深深的眷戀。而這種感情可以說貫穿了老先生的一生。
余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劃分為三個時期:舊大陸、新大陸和一個島嶼,舊大陸是祖國,新大陸是異國,島嶼則是臺灣。
他21歲第一次離開舊大陸去島嶼,30歲第一次離開島嶼去美國求學。第一次離開,思念的是臺灣,后來,思念的是祖國,再往后,變成對中國文化——漢魂唐魄的無限眷戀。年輕時,余先生因為對外國文化的向往而選擇主修外文,又屢次去往美國留學和講學。美國文學與文化對他影響愈深,鄉愁也像魔豆般在心底滋長。他日思夜念的故鄉,是再回不去的故土,深邃的中國文化,已逝的美好,精神的棲所。
現在老先生走了,但是我們hi永遠記住他的,游子可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