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社交貨幣、決策成本、慈善、公平、產品、服務
字數:1471,建議閱讀時間:6分鐘
上周被騰訊公益的“1元錢購畫”活動刷屏了。有不少朋友支持并且在購畫之后,發朋友圈轉發了該活動。這次活動是幫助患有自閉癥、腦瘤、唐氏綜合征等精神障礙的特殊群體改善生活。
活動收集了這些小朋友的的畫作,掃描變成電子版,加上一段簡短的文字介紹,1元錢出售小朋友畫作的電子版,可以用來做屏保,參見下圖活動頁面。
這次活動的目標是籌集1500萬元,結果非常成功,不到一天時間就籌到了,現在活動已經關閉。
這次活動為何能得到瘋狂轉發,并且得以在一天之內完成,其背后的營銷設計和商業邏輯值得我們思考,用商業的方法去做慈善,在募集資金有效監管的前提下,會使募捐更加高效。
1、低至1元的定價
此次的小朋友的畫作電子版都是1元出售,這意味著參與活動的用戶不用思考就可以做決策了,1元錢誰都承擔的起,這個定價保證了,參與者不會因為價格而糾結,降低了決策成本。
2、色彩鮮艷的畫作
這次參與活動的畫作,大多是色彩鮮艷,充滿想象,有印象派畫風的畫作(原諒我在繪畫方面的無知),對于一般人來說,如果不說,你根本無法想象這是出自一些患有自閉癥或者其他精神疾病的小朋友之手。
這些畫作就是“社交貨幣”,用戶在參與活動之后,會主動的轉發,這種轉發是很自然的。它不像輕松籌這樣的形式,都是沉重的故事,即便你捐助了,除非是你的親人或者朋友,你很難去主動去轉發一場悲劇。
而畫作則不然,這是充滿想象力的藝術作品,可以輕松傳播。參與者刷了存在感,同時也宣傳了活動。
3、具體大于一般
每幅畫作,都對應著一個作畫的小朋友。你買下來了這幅畫,也就是支持了對應的小朋友。人類更容易對具體的個體產生憐憫和同情之心,而非泛泛的一般概念。這在營銷上已經得到過驗證,給那些患瘧疾的非洲小朋友捐蚊帳,和給非洲尼日尼亞的7歲的黑人小朋友凱文捐一副蚊帳,你選擇哪個?
4、公平的慈善
一般慈善,就是單向的捐錢,參與者自己并沒有物質上的收獲。那些慈善芭莎拍賣會,拍出的都是高價,參與者更多是懷著做慈善,不計盈虧的心情參與。
而1元錢,你就能收獲一個小朋友的畫作電子版,作為自己手機的屏保。即便不是慈善,作為買賣來說,也讓人感覺這是一個公平的交易。人類都有追求公平的心理,這無疑會在底層規律上促進活動的進行。
你輕松的參與了慈善活動,收獲了好心情和一副電子畫作,還刷了存在感,何樂而不為呢?電子畫作+1元定價+對應個體+情懷+慈善組合,產生了化學催化效應。
要做一個10萬+ 瘋傳的營銷活動,需要具備以下6個要素“社交貨幣(social currency)、誘因(triggers)、情緒(emotion)、公共性(public)、實用價值(practical value)、故事(story)。
這個案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看到了這6個要素,對于具體案例,區別在于,在哪些要素上我們分配了更多的權重,就像藍海戰略中,我們需要在價值鏈的環節中做出取舍,加強那些用戶更容易感知,更在意的選項;而弱化那些他們不在意,也起不到效果的環節。
這次活動之所以能成功,還在于它選用了一種區別與以往慈善活動的新的商業邏輯——只有產品而不是服務,才能實現指數型的增長。
試想一下,你如果拍賣那些小朋友的原作,你怎么定價?你可能需要花費10分鐘,才賣出去一幅畫。即便價格能到1000元,一天你能賣1.5萬幅畫嗎?每幅畫只能賣給一個人,這幅畫不能稱之為產品,只能是服務。
而如果把畫變成電子版,一幅畫就可以重復出售給多個人。通過移動網絡多層級的穿透傳播和在線交易的便利性,即便每幅畫只有1元錢, 通過杠桿效應,也能輕松在8小時內籌集1500萬。
每件事情背后都有其商業邏輯,我們在做自媒體文案的時候,如果能從上面說的6要素出發,加上高效的商業邏輯杠桿,即便不能成為10W+的文章,也會比不假思索,一言不合就發出的文案,高明許多倍吧!
(本文來自Jacky,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