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讓用戶上癮,更確切的說是讓用戶養成一種習慣。
不管是低頻的想,還是高頻的想,反正就是要培養一種一直能夠想起你的習慣。這真應了得到app那句“好好學習,天天想上”。
工商管理有這樣一個概念:公司價值等于它日后獲得的利益總額。其參照標準取決于投資人如何計算該公司股票的合理價格。
在考核公司CEO和管理團隊的業績時,主要依據的是他們拉升公司股價的能力,因此CEO和管理者們最關心的莫過于自己公司產生的凈現金流的大小。在股東們看來,管理層的任務就是實施戰略計劃,通過提高利潤或降低成本來增加公司的未來收益。
讓用戶對產品形成依賴是提升公司價值的一個有效途徑,因為這可以提升“用戶終身價值”(customer lifetime value)。所謂用戶中心價值是指一個用戶在其有生之年忠實使用某個產品的過程中為其付出的投資總額。當用戶對某個產品產生依賴時,使用時間會延長,使用頻率也會增加,最終的用戶終身價值因而也會更高。(典型的產品包括信用卡,航空公司積分)
那么,怎么才能讓用戶形成習慣呢?
書中提供了一個四步原則
觸發(外部觸發/內部觸發)
投入
多變的酬賞
行動
在開始想怎么設計習慣之前,我們可以試著想想以下幾個問題:
你的企業模式要求用戶什么樣的習慣?
用戶能利用你的產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用戶目前是以什么方式在解決他們的問題?
為什么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
你希望用戶和你的產品之間發生何種程度的關聯?
你希望將哪種用戶行為發展為習慣?
想要打造習慣養成類產品,企業必須認真考慮兩個因素:頻率(某種行為多久發生一次);可感知用途(在用戶心中,該產品與其他產品相比多出了哪些用途和好處)。
1. 觸發
習慣不會憑空養成,只會逐步形成。
1)外部觸發
通過發出行動召喚來暗示用戶。比如廣告中召喚購買的手勢,網站明顯的登錄,購買按鈕。外部召喚分為4種:
付費型觸發——廣告或搜索引擎推廣。
靠花錢來來拉攏回頭客不是長久之計,企業往往只在爭取新客戶時才用這招。將新客戶發展為老客戶,可以采取其他手段。
回饋型觸發——媒體。
正面的媒體報道,熱門的網絡圖片,應用商店的重點推介,都是讓你的產品獲取用戶關注的有效手段。這種觸發帶來的關注往往是曇花一現。
人際型觸發——熟人推薦。
這種觸發可以引發企業經營者和投資人所渴望的“病毒式增長”,有時是因為人們總是愿意把自己心儀的產品和大家分享。利用人際觸發來促使用戶積極地域他人分享產品的有時,才是正確合理的使用之道。
自主型觸發
用戶自愿獲取企業持續的信息。這類觸發只有在用戶已經注冊了賬戶、提交了郵件地址、安裝了應用或選擇了新聞簡報等輕快下才會生效,它意味著用戶愿意持續與之保存聯系。
前三種觸發都是為爭取新用戶,最后一種是以驅動用戶重復某種行為作為重點,目的是讓用戶逐漸養成習慣。沒有最后一種觸發,用戶很難養成習慣。當用戶經歷過一系列的外部觸發后,這套觸發就不再起作用了,這是就需要內部觸發上場了。
2)內部觸發
內部觸發是無形的,影響著用戶的情緒。(感覺有點類似“心流”)
那么如何才能體會用戶的情緒呢?(instagtam的例子)
書中推薦了“豐田五問法”來挖掘用戶情緒產生的原因。
所謂5why分析法,又稱“5問法”,也就是對一個問題點連續以5個“為什么”來自問,以追究其根本原因。雖為5個為什么,但使用時不限定只做“5次為什么的探討”,主要是必須找到根本原因為止,有時可能只要3次,有時也許要10次,如古話所言:打破砂鍋問到底。5why法的關鍵所在:鼓勵解決問題的人要努力避開主觀或自負的假設和邏輯陷阱,從結果著手,沿著因果關系鏈條,順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問題的根本原因。
2.行動
觸發是為了提示用戶(或潛在用戶)行動,但是他們并沒有真的付諸行動。為了讓大家別光說不練,還得采取進一步的手段。
讓要用戶真的行動起來,必須具備三個要素:充分的動機,完成這一行為的能力,促使人們付諸行動的觸發。B=MAT(B:行動,M:動機,A:能力,T:觸發)想要行動,三者缺一不可。
(未完待續,酬賞部分包含了游戲化的部分,可以結合其他書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