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教育?教育究竟何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優秀頭腦對此進行了許多思考,發表了許多言論。我發現,關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現在我把我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共七點。它們的確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
第一條: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反對用功利尺度衡量教育
這個論點由盧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進一步闡發。“教育即生長”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例如知識灌輸進一個容器。
“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這是特別反對用狹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用功利目標規范生長,結果必然是壓制生長,實際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長”。生長本身沒有價值嗎?一個天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人難道不是既優秀又幸福的嗎?就算用功利尺度——廣闊的而非狹隘的——衡量,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不是更有希望獲得真正意義的成功嗎?
第二條: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規范教育,無視生長本身的價值,一個最直接、最有害的結果就是否定兒童期的內在價值。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尤其兒童期,原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個成人世界紛紛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標強加給孩子,驅趕他們到功利戰場上拼搏。我擔心,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會上,童年價值被野蠻剝奪的惡果不知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顯現出來。
第三條: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這是西塞羅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適應現實為目標塑造學生。人在社會上生活,當然有適應現實的必要,但這不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蒙田說:學習不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是為了豐富自己。孔子也主張,學習是“為己”而非“為人”的事情。古往今來的哲人都強調,學習是為了發展個人內在的精神能力,從而在外部現實面前獲得自由。當然,這只是一種內在自由,但是,正是憑借這種內在自由,這種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能力,那些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對于改變人類社會的現實發生了偉大的作用。教育就應該為促進內在自由、產生優秀的靈魂和頭腦創造條件。
第四條: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這句話出自盧梭之口,由我們今天的許多耳朵聽來,簡直是謬論。然而,盧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么,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什么是最好的環境?第一是自由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盧梭為其驚世駭俗之論辯護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今天許多家長和老師唯恐孩子虛度光陰,驅迫著他們做無窮的功課,不給他們留出一點兒玩耍的時間,自以為這就是盡了做家長和老師的責任。盧梭卻問你:什么叫虛度?快樂不算什么嗎?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嗎?如果滿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虛度,那就讓他們虛度好了。
第五條: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愛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這句話,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話。隨后我發現,它很可能脫胎于懷特海的一段論述,大意是:拋開了教科書和聽課筆記,忘記了為考試背的細節,剩下的東西才有價值。假定你把課堂上所學的這些東西全忘記了,如果結果是什么也沒有剩下,那就意味著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個應該剩下的配稱為教育的東西,用懷特海的話說,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愛因斯坦的話說,就是獨立思考和判斷的總體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說,一個人從此成了不可救藥的思想者、學者,不管今后從事什么職業,再也改不掉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了,方可承認他是受過了大學教育。
第六條:大學應是大師云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熏陶下生長
教育的真諦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育智力活動的習慣、獨立思考的能力等等,這些智力上的素質顯然是不可像知識那樣傳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徑是受具有這樣素質的人,不妨籠統地稱之為大師的熏陶。大師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另一個便是在大學里,大學應該是活著的大師云集的地方。正如懷特海所說:大學存在的理由是,擁有一批充滿想象力的探索知識的學者,使學生在智力發展上受其影響,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否則大學就不必存在。
第七條:教師應該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羅素指出,一個理想教師的必備品質是愛他的學生,而愛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覺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樣,感覺到學生是目的。教師個人是否愛學生,取決于這個教師的品德。要使學校中多數教師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則必須建立以學生為目的的教育體制。(作者周國平系當代著名學者、作家)
(內容來源于《山東教育》)
周國平先生所列舉的七條箴言以及解讀,是教育的理想狀態,它們都可以與現實進行平衡和在實踐中操作,但有些會相對容易,有些會相當困難,弄不好,甚至會走向“教育虛無化”的陷井。
ー個孩子若他同時具備高智商,高情商,高自律性,則他容易適應“理想化”的教育模式。
因此,從普遍性考慮,教育還是要“現實化”與““理想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