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祭祀的意思,這里專指祭祖。
如:好像。
在:在場、親臨。
祭神:祭祀神靈。
與(yù):參與,參加。
祭祀祖先,就要好比祖先親臨在面前一樣的恭敬;祭祀神靈,就要好比神靈親臨面前一樣的恭敬。夫子曾經說過:“我不參與的祭祀祖先,就好比沒有祭祀祖先一樣。”
本節里前兩句不是孔子說的,有人說孔子不言鬼神,但是并不代表孔子不信鬼神。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等他學富五車時,肯定懂得了關于祭祀祖先的禮節,必定會親自參加祭祀祖先的禮節。孔子后來又當過魯國的官吏,也會參加一定的祭祀典禮。
祭祖,祭祀的是內神,也就是自家的、本族的鬼神(這里不寫神靈而寫鬼神是因為之前講過非其鬼而祭之);祭神,祭祀的是外神,是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其它鬼神,比如灶神、山神、天神等,但也是符合禮儀的神,都不能是自己所諂媚的鬼神。
前兩句雖然不是孔子說的,但作為祭祀者,孔子都會用最崇敬的心態去做的:在祭祀先祖時,他表現出純厚的恭敬態度,如同先祖在面前一般;在祭祀其他外神時,他表現出莊嚴的崇敬態度,如同神靈現身一般。祭祀之禮,在孔子看來,是莊嚴神圣并充滿崇敬之情的。跟隨祭祀的弟子應該觀察到,每次孔子參與的祭祀,都會保持這種崇敬的虔誠之心。根據后面的話,可以推測,在一次在祭祀先祖時,孔子因故沒能參加,這里姑且認為是孔子的兒子代替他進行了祭祀,孔子知道后,就說了后面的兩句:我不能親自參與的祭祖,和沒有祭祀的效果是一樣的。
在孔子心中,不能親自參加就表明沒有足夠的誠意,神靈是不會庇佑的。不過在理解這一節時,我認為,“吾”不能僅理解為孔子本人,應該理解為每一個讀到這句話的“我”,而且這里的“祭”,還應該延伸為祭祀內神和外神。孔子必定是教育每個人都應該做到,自己的祭祀一定要親自參與,而不能授權別人去代替自己去祭祀。
需要自己做的,不要找別人代辦;親力親為才是真正的尊敬。
很多時候,有些人在不方便出面時,可能會拜托別人去實施禮節,還美其名曰“人不到禮到就行”,其實這樣禮節根本就沒到,而且還是不尊重的表現。還有一句俗語是“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但這也必須是親自送,因為千里路程帶給人的情誼,已經超出了禮物本身的價值,所以如果拜托別人送鵝毛,真是不如不送呢。
錢穆在《論語新解》中講到,必先有鬼神,乃始有祭禮。我不太表示贊同,比如遠古人發明八卦,其實是根據自然界出現的八種人類不可缺少的東西而設(在天成相,在地成形)。其實這八種東西(天地山澤風雷水火)是先有實物,而后有敬畏,而后祭祀,以求庇護。后來的人,感覺祭祀了以后,神靈沒有庇佑,就不再祭祀,但這些不祭祀的人總會死的;而祭祀以后感覺神靈庇佑的,必定會到處宣傳,這些總來試的人卻永遠不會斷絕。這樣不斷宣傳、理解了非人力所能及后,人類逐漸開始幻想,一步步才發展成為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