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即將結束,早晨七點的陽光穿過窗戶明媚了整個房間,我五點醒來,感受天氣的陰晴變化,體察植物幽暗中生長的節奏,渴望理解這個世界的榮辱不驚。具體到個人,要說清這一年的酸甜苦辣,并非易事。這是很特殊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一些事,也將創造后無來者的一段現實。在時間的流逝里,一切都將變為回憶,而能夠沉淀在記憶深處的能有多少呢?還好,漢語博大的表意系統,足以盛放普通人的故事,權且為將來某一天想起來這一年,當做備忘錄吧。
從元月一號起的腰突持續了仨月。我不想說這是不祥之兆,五月份某天夜里突然被臺燈砸著左臉,先腫了,后淤青很久。不知是不小心撞到了,還是鬼使神差,總之都有些詭異。
我是有一點陽光都燦爛的人,任何時候不太愿意向壞處想,后來的事情證實,再絕望的深處都有好的機遇。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對此,我也徹底放下了。我不得不承認,擔憂降低人自身能量,盡可能簡單,放下,落得輕松,好過一點。
腰突最嚴重的時候兒子引薦了一個“魔術手”大夫,確實很厲害;后來在社區藥店遇見按摩嚴大夫,他手法嫻熟,按摩后再用藥膏,好了很多。夏天聽友人推介去體驗了某品牌理療床,感覺不錯。十月份送貨且安裝到家,一天理療兩次,受益匪淺。有了這床,身體有了安全著陸之感。失眠腰酸背疼頸椎不舒服全都有了可控的理療程序。
2024這一年,比八小時工作制上班還要忙。常常問這是為什么?是責任?還是使命?快六歲的皓皓問,奶奶,我為什么這么愛你?他每天早晨七點多醒來就有線上課,一邊吃水果,一邊聽課,喝水或核桃肽蛋白粉。他自己穿衣服刷牙洗臉,我步行送他上幼兒園的路上,總有聊不完的天。下午五點接回來的路上,我們還是聊天。回家我陪著他寫作業,玩耍,彈琴,運動,講故事,吃喝拉撒,直到夜里十一點就寢,六個多小時,在他睡了我才有自己的時間,一天也得八小時工作呢!
孩子都是純陽體質,看起來是大人陪伴孩子,其實孩子也滋養大人的身心,孩子的天真無邪,治愈大人世界復雜多疑,孩子每分每秒的生長發育,促使大人不斷回望人生初年的美妙,童年時光里有一段關于奶奶的美好回憶,無疑是身為奶奶們自覺清醒的最好備注。
每周五的聲樂課堅持下來了。我將唱歌作為日常生活的療愈。
瑜伽課只上了有限的一部分課。接送娃,時間對接不上。
游泳每周能游一兩次。泡溫泉倒是對緩解關節疼痛大有裨益。
龐先生的拍攝進入創作靈感期。他沒上過任何攝影技術課,他以虔敬之心請教年輕人,以本自具足的力量,融匯天地萬物的能量,不斷超越自身的局限,從而穿越幽暗,逐漸發現藝術之光,陶醉在鳥兒們的靈性當中,不斷獲得審美的高峰體驗。
2024如果說是一個特別的年份,一些事情發生了,從此我可能會改變部分執念:
財富自由雖說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人一旦缺了理性控制,也必將會給自己帶來徹底不自由。自由都是相對的,松弛與緊張是一對悖論,花錢沒有限額可能會呈一時之樂,錢對于個體注定是個恒定的量,慢慢來,慢慢欣賞,慢慢品嘗,人世間的幸福得慢慢體驗。
習慣的力量強大到難以自控。花錢如流水時需要時刻審視自我的消費欲望。剛需?還是虛榮?是正常消費還是沖動購買,手機支付帶來的便捷,花錢沒了感覺,也因此不得不偶爾反省如何才能清醒消費。雖不敢說我們是最孝順父母的一代人,但可以肯定我們是最不愿意拖累子女的一代,必要的儲蓄習慣多數人都有,過分節儉也未必是正確的選擇。
進入十二月份以來,陽光出奇的明媚,如此美好的天氣,不由人不想一些浪漫的故事。有人說如果能重新選擇生活,寧可不結婚只戀愛。我驚訝這說法的同時也敬佩如此想法,人活一世,真正為自己活的人實在不多呀!我是誰?又回到了這個根本問題。
我是格格和皓皓的奶奶,這個角色在這一年十分重要,幾乎不可替代;我是人妻,操持家務關心家庭生活必不可少,有時恨不能有分身術,一會兒灞橋,一會兒曲江;我是姐妹弟弟中間平衡關系的潤滑劑,親情的鏈條不會斷裂,母親雖說不在人間,可她的豁達樂觀開朗的天性,她周身散發出來的善良魅力,她從不教導我們卻以信仰的力量示范后人,都是無價之寶。
我是我自己:愛美的女人,仁愛的朋友,好在旅途游走的人,聲樂班學員,謙卑自牧,喜歡有不被打擾的獨處時光。
這一年來我沉默的時間多了,少了教導和拯救,心靈世界更愿打開而不是封閉。昨天讀了《暮色將盡》,作者戴安娜·阿西爾出生于英國知識分子家庭,畢業于牛津大學,終生從事編輯工作,本書是她在89歲時創作的生活隨筆,言辭坦率豁達,她一生未婚未育,卻大方回憶自己的性事,坦承自己對錯失母親身份的淡然,誠實面對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滿懷熱情地談起在園藝、繪畫、讀書、寫作等過程中收獲到的新鮮體驗。她給人們展現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女性樣本,讓我們看到一個普通的知識女性,是如何在與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獨立的自我,并最終坦然面對衰老與人生終點。
本書與日本恒子的《人間值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有《懺悔錄》里盧梭般的坦誠,卻沒有自責與懊悔。不由人想起張潔的《無字》,同樣是女作家,知識女性,《無字》女主吳為對副部級老干部崇拜愛慕,沒想到愛上的卻是一個人渣,為之奮不顧身,一無所獲,被世人嘲笑,吳為最后瘋了,令世人痛惜和遺憾。《暮色將盡》作者戴安娜·阿西爾活到89歲時回憶她一生遇到的男性,多有情趣有品味,雖沒有婚姻,但她享受到了生命本身的樂趣。中西文化差異,由此可見一斑,童年經歷,不得不說是永恒的文學母題。
2024這一年,我和共讀小伙伴們每周三線上或線下一起共讀了《認知覺醒》《教出樂觀的孩子》《園丁與木匠》《悉達多》等書,充分感受共同體閱讀帶來的思維碰撞,真誠激勵,人與文本關系中的自己,人類薪火相傳的秘密。我也陪著孫子們讀了《人類的故事》《樹的秘密生命》《西游記》《林徽因傳》《李清照傳》等,盡管很難深入,多少有一點文字熏陶吧。
燃燒的青春雖已不再,生之信念之光卻不會消失。
我們一方面走在自身認同,自身完整的途中,不止息地探究真正的我是誰,走向哪里,同時也得具備弱化小我的能力。有時小我的糾纏,會沖淡生活的甜蜜;有時小我令人不快,不得不說,唯有在讀書中汲取能量,讓生命的原動力提升,突破小我的干擾。說到底人就是一個能量場。人與人的差異也就是能量的差異。如果說卡耐基認識了人性的弱點,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研究透了人性的弱點,知行合一,落實到生活灑掃廳對諸多小事上,自覺“破心中賊”就不再內耗。
擁抱溫暖,愛,喜悅諸如此類的好能量。在有限的人生創造無限的美好。在處處內卷中隨時釋放掉疲憊。生而為人,總期望在這個世界找到那個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