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最浪漫的情話除了:我愛你,大概就是這句:Marry me .
懵懵懂懂的少女年紀,曾經認真在日記本上偷偷形容過自己希望共度一生的那個人,字里行間總結起來無非是一句“看到我便歡喜,沒有我就活不下去”。
那時候以為婚姻便是愛情最好的結局,卻不知道那句“嫁給我”其實,還少了一個字。
姐姐出嫁之前長輩們耳提面命:為人婦不可太過任性,從前在家里的嬌縱萬不能帶到婆家去。當著男方父母的面不要對老公頤指氣使,和婆婆之間即便不能親密無間也一定相敬如賓。
當時看著一臉虔誠受教的姐姐,我不懂。
姐夫那么愛姐姐還有什么顧忌?出嫁不過是有了自己的家而已,那豈不是更自由快活?姐夫媽媽不喜歡姐姐么?
長大了才明白這世界上沒有比婆婆更清楚一個妻子的責任,于丈夫而言,那是血濃于水的親情;而于新婚的妻子而言,兩個女人之間共享的只有就是對這個男人的愛。
婚姻并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從此,你的名字叫“妻子”。
你嫁給的不只是那個看著你眼波流轉,熠熠生輝的男人,還有他背后的原生家庭。一紙婚契,從此你與那個家榮辱與共、風雨共擔。你將要面對的、接受的是他和他的家。
之前看《愛情保衛戰》有一個姑娘哭訴自己男友突然玩失蹤,電話不接、微信不回,人間蒸發一般從她的世界徹底消失了。
原來這對情侶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姑娘被領著見男方父母仍然各種任性求關注,準婆婆沒忍住抱怨了幾句這女孩子太過嬌縱,女方立馬反唇相譏。
幾個回合下來大家不歡而散從此埋下不合的種子。
這種矛盾在準婆婆摔傷住院女方拒絕到醫院探視到達了頂峰。姑娘看到男友那么生氣堅持最后不情不愿前去探望,誰知道進門看到準婆婆傷勢并不嚴重,對著男方父母就來了一句:你這不是還沒死么,大夏天就為了折騰我一回是吧。摔門就走。
男方因此提出分手,姑娘站在臺上哭得梨花帶雨,口口聲聲指責對方為了“一點小事”就放棄愛情,對面的那個人卻是一臉決然。
她不明白,這個男人可以為了寵你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幅模樣,可這并不等于他在婚姻里也能毫無底線。很明顯,他的底線就是姑娘對自己父母的尊重。
我們都曾經幻想著童話般夢幻的結局“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卻不曾深究為什么沒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是從結婚之后開始的。我們對著電視屏幕為男女主從第一次心動到后來相愛再到相守用光了紙巾,陪著他們又哭又笑似乎讀懂了愛情。可是只有到了真正輪到自己的時候才明白,現實是怎樣的情景。
真正的中國式婚姻從提上日程的那一刻開始就是兩個家庭的結合而非兩個人的,談戀愛的時候沒有預想到的困難如今卻可能讓你們舉步維艱。
比如最簡單的:你家買房了么?
很多外國人不能理解中國婚姻對于房子近乎偏執的追求,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我眼里,你有房子就是讓我女兒不吃苦、不掉淚的第一個保證。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沒有哪個人敢保證房市還有多少壽命,可在中國,就連小孩子都知道:北京的房子,非常貴。
于是衍生出第二個問題:沒房子你們有多少存款?第三個問題:二老有退休金么?第四個、第五個……有很多人就是在這里說了再見,此生再不相見。
我一直以為我們會一起“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卻沒有想到,有一天那么愛我的你,輸給了現實。
如果從一開始就明白,要嫁的是他家,你還會在看著哈根達斯咽口水的時候,回頭給他一個大大的么么噠么?你還會隔著玻璃窗,用手指在那件昂貴的婚紗上偷偷寫他的名字么?你還會走過迪奧柜臺的時候默念一句:“總有一天”么?你還會端著剛出鍋的菜跑到他面前,想象著你們是在米其林三星餐廳么?
你,還會么?
親愛的,嫁給我家。你,愿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