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本人人可讀,人人可受益的經典心靈讀物
張德芬、趙薇、任志強、楊冪、呂良偉、倪妮、柯云路、陳沖、胡因夢、何雯娜等名人感動推薦
鳳凰衛視、《新京報》、《廣州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冬吳相對論》等媒體強力推薦
?
【內容簡介】
《少有人走的路》
或許在我們這一代,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像《少有人走的路》這樣,給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帶來如此巨大的沖擊。僅在北美,其銷售量就超過了700萬冊,被翻譯成23種以上的語言;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它停駐了近20年的時間。這是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毫無疑問,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紀錄,而且,至今長盛不衰。
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本書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M?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但是,它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它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2》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兩只狼,一只善,一只惡。
如果說《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培養心中那只善良的狼,那么,這本書則是在分析我們心中那只惡狼。
培養善良的狼需要誠實,而惡狼害怕的則是誠實,喜歡的則是謊言。
為什么惡狼喜歡謊言呢?因為謊言的本質是掩蓋真相。
從本質上來看,人之所以掩蓋真相,是不愿意承受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所帶來的痛苦。在逃避問題和痛苦的過程中,人會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變得瘋狂和邪惡。所以,邪惡是由顛倒是非的謊言產生的。這就像單詞“生命”——live,如果顛倒過來,就變成了“邪惡”——evil。
勇敢地面對謊言,就是要讓我們勇敢地面對真相,不逃避自己的問題,承受應該承受的痛苦,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唯有如此,我們的心靈才會成長,心智才能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3》
如果說《少有人走的路》講的是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講的是勇敢地面對謊言,那么這本《少有人走的路3》講的則是:人生錯綜復雜。
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沒有自助手冊,沒有公式,沒有現成的答案,某個人的正確之路,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本書將告訴你,人生錯綜復雜,我們應為生活的神奇和豐富而歡喜,而不應為人生的變化而沮喪。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在你已經規劃好的事情之外所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應該對變化充滿感激!
《少有人走的路4》
這本書是為我們這個紛擾的時代而寫的。
遇見這本書,需要進行一場緩慢的閱讀,這過程就像一股緩流澆灌心田,水過之處,心已經漫洇濕透。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約翰?布雷簫說:“它補全了我失落的一角……我愿毫無保留地推薦此書。”
20世紀人類病痛是“心靈的淪喪”。心靈淪喪的我們物質越來越豐富,卻越來越感覺不到幸福;相處的技巧越學越多,婚姻關系卻越來越難搞;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感動卻越來越少。針對當下的種種問題,本書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式。它無需高深的哲理,更與醫學技術無涉,你只需要重新審視日常生活,就能找回久違的快樂與滿足。其實,精心挑選的一束鮮花、漿洗得干干凈凈散發著香味兒的桌布,這些微末細節都可以滋養干涸已久的心靈,讓我們從中獲得滿足與幸福。
本書與《少有人走的路》《少有人走的路2》《少有人走的路3》一脈相承,一同觸發了20世紀末“回歸心靈”的風潮,它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達150周之久。
【作者簡介】
M·斯科特·派克(M.Scott Peck),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長期從事心理治療實踐,取得了卓著成績,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杰出的心理醫生”。
由于其巨大的影響力,他獲得政府特許,進入政府心理治療特殊小組,為越戰士兵提供治療。他還曾接受派遣,在美軍駐日本沖繩基地擔任心理醫生。這些特殊的職業經歷,成就了他偉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該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體譽為“來自上帝之手”的時代杰作,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托馬斯·摩爾(Thomas Moore),美國人,一個享譽國際的心理學家,擁有哲學學士、音樂碩士及神學博士學位。他以榮格心理學和原型心理學、古代神話、西方文藝傳統為主題從事演講和寫作,在歐美地區頗負盛名。
【精彩書評】
這是一本震驚世界的名著,出版后雖未作任何宣傳,但經人們口耳相傳,迅速暢銷起來。它曾在美國知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創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跡!
我特別喜歡《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它會讓你的思維豁然開朗,開辟一種新的思維思考問題方式。
——知名演員楊冪
我覺得《少有人走的路》非常非常準確地定義了愛。在你比較年輕的時候,你愛上一個人,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你被人傷心,你傷其他人的心。無論通過這一切你是不是真正能夠學會怎樣 去愛,無論你是不是曾經愛過,真正愛過,這些都是重要的事情。我覺得《少有人走的路》寫得非常好,它定義了一種高貴然而又可能實現的愛。
——知名演員? 陳沖
《少有人走的路》是本好書,能強大自己的內心。
——知名演員? 呂良偉
我喜歡看心理學方面的書,比如《少有人走的路》。我學這個不是想分析別人,而是當我遇到一些事情,比如被人說好或者不好時,我能相應地調節心態。
——知名演員倪妮
我前一段時間看過一本叫《少有人走的路》的心理學方面的書。看這類書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周圍的人,讓自己進入一個良好的狀態。因為生活不是自己的事情,你的情緒完全影響你身邊的人,影響跟你工作的人,甚至影響家人……
——歌手 許巍
其實我是心理學和懸疑小說迷,我很喜歡看《少有人走的路》,還有丹·布朗的懸疑小說。我覺得常看看這些作品一方面有利于對自己的認知和保護,另外對社交也很有幫助。
——知名演員 馮紹峰
什么是“無條件而又有理智的愛”呢?我認為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他所寫的一本暢銷書《少有人走的路》里面有一段話值得借鑒。他說:“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監督。”在這里,我所說的“無條件和有理智的愛”大體指的就是這些。
——知名主持人、情感類暢銷書作家 曾子航
有一本美國人寫的書,叫《少有人走的路》,我推薦大家看看。他對《圣經》重新進行了詮釋。他說,上帝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魔鬼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懶惰,亞當和夏娃是不善于溝通的未成熟的員工。上帝制定了一些規則,創造了智慧樹,魔鬼就來引誘員工。他說,心安是與懶惰對立的,該你去做的,你不去做,你不可能心安。只有成功地努力過,才能達到心安,所以佛教說,“非積極也消極也”。而當人們都去追求物欲的時候,倒不防消極一點,隨時進行自我調試。
——朝陽寺主持? 明奘法師
《少有人走的路》是本好書,推薦閱讀。1)自律,從推遲滿足感開始,比如,干完手上的活再去宵夜;2)愛,是自我完滿。墜入愛河、不能自已,皆因自我邊界崩潰;3)宗教是心理疾病之因,也是藥,是臟水里的孩子;4)心靈力量的不斷積聚,會帶來孤獨感。所有走在走面走得很遠的人,都會感受到這種孤獨。
——前微軟中國戰略合作總監 劉潤
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所謂自律,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鳳凰衛視官方微博
我們一定要警惕,責備與憤怒和仇恨一樣,都會給人帶來痛快的感覺。發泄憤怒能讓人一吐為快,責備他人能讓人舒服,仇恨則讓人過癮。它們就像其他使人快樂的活動一樣,容易讓人上癮一稱甚至會迷上它,并養成習慣,無法自拔。——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上海豆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 時光磊
【目錄】
《少有人走的路》
前言
第一部分 自律
第二部分 愛
第三部分 成長與信仰
第四部分 恩典
后記
附錄 25 周年版序言
《少有人走的路2》
第一章 謊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第二章 有沒有罪惡感,是善與惡的分水嶺
第三章 壓制別人,就是邪惡
第四章 惡,總是出現在需要愛的地方
第五章 從小缺乏愛,長大就容易變壞
第六章 勇敢地面對謊言
《少有人走的路3》
第一部分 人生是一場修行
第一章? ? ? 意識和痛苦
第二章 責備與寬恕
第三章 復雜的人生
第二部分 心靈探索
第四章 自尊自愛
第五章 感受神秘
第六章 心靈成長的四個階段
第七章 神話:人性的旅程
第八章 上癮:神圣的疾病
第三部分? 尋找自己的歸宿
第九章 “未知死,安知生”
第十章 性與精神
第十一章 物質與精神
第十二章 從宗教中得到的裨益
結語 心理治療的困境
《少有人走的路4》
前言 心靈的淪喪
第一部分 關懷心靈
第一章 聆聽心靈的聲音
第二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關懷心靈
第二章 家庭和童年的神話
第三章 自我崇拜的神話
第四章 愛情的入門儀式
第五章 嫉妒與羨慕:滋養心靈的毒藥
第六章 心靈與力量
第七章 抑郁的饋贈
第八章 疾病:身體的詩歌
第九章 心靈的經濟學
第三部分 精神實踐與心理深度
第十章 神話、儀式與精神生活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 心靈與精神生活
第四部分 關懷世界的心靈
第十二章 美與萬物之靈的復蘇
第十三章 生活的神圣藝術
【精彩書摘】
愛的定義
自律能夠讓我們承受問題帶來的痛苦,并最終解決問題;而心靈在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則會不斷地成長和成熟。
所以,自律是人們心靈進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我們為什么愿意通過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愛,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現象,我們很難給出確切的定義,也很難觸及它的本質。關于愛的研究,是心理學界最艱難的課題之一。要嘗試了解愛的本質,我們就需要涉足一個神秘的領域。愛的概念實在太博大、太精深了,無法用言語徹底解釋清楚。盡管我相信這一部分內容很有價值,但我也清楚,我筆下的文字不可能完全涵蓋愛的真諦。
迄今為止,不曾有誰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這就足以證明“愛”的神秘了。有人把愛分成許多種:肉體之愛、精神之愛、手足之愛、完美的愛、不完美的愛,等等。在此,我冒昧地給所有愛的種類,下一個相對完整的定義——盡管我深知這樣的定義不可能完美無缺。我的定義是: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
在對這個定義展開詳細闡述之前,我必須做幾點說明:首先,“心智成熟”這個字眼,可能會使人聯想到宗教意義上的愛。
篤信科學的人往往對此不以為然。但我的定義并非來自宗教思想,而是來自心理治療的臨床經驗和多年的自我反省。在心理治療中,愛的重要性無可比擬,然而大多數患者卻并不清楚愛的本質,他們對愛的理解似是而非。有一位年輕的男患者,他膽小怕事,性格拘謹而內向。他對我說:“母親對我的愛太深了!她因為怕我在外面受到傷害,從上小學第一天開始,就天天開車接送我上下學,直到高中三年級時,她仍不肯讓我坐校車上學,這也給她增加了許多負擔。經過我苦苦的哀求,她才終于同意讓我坐校車。她真的是太愛我了!”為了順利完成治療,我必須讓他意識到,他母親的動機,可能與愛沒有關系,甚至根本就不是愛。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于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其次,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著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愛在幫助別人進步和成長的同時,也會拓展自己的心靈,使自我更加成熟。換言之,我們付出的愛,不僅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樣也能使自己獲益。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別人。父母缺少自律,心靈不能成長,就不可能讓孩子學會自律,獲得心靈成長。我們在推動他人心智成熟之時,自己的心智也不會停滯不前。我們為了他人去努力自律,與為了自己去努力自律一樣,這二者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強化自身成長的力量,才能成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們最終會意識到,愛自己與愛他人,其實是并行不悖的兩條軌道,隨著時間的推進,兩者不但越來越近,其界限最后甚至會模糊不清,乃至完全泯滅。第四,愛需要付出努力。由于愛是不斷擴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過程,所以,愛意味著我們要不斷付出努力,去跨越原來的界限。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愛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誠付出。我們愛自己或愛某人,就要持續地努力,幫助自己和他人一起獲得成長。
最后,愛是一種意愿。我之所以用“意愿”來定義愛,是為了讓它與一般的“欲望”有所區別。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夠轉化成行動,而只有強大到足以轉化成行動的欲望,才能夠稱為意愿。二者的差別就相當于說:“今晚我想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人人都有愛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把這種愛停留在想法和口頭上。想愛不等于去愛,愛的想法不等于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愿而產生的行動。愛一個人卻沒有付諸行動,就等于從未愛過。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付出愛的時候,在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貢獻力量的時候,一定是出于自覺自愿的選擇,即主動選擇去愛,而不是一種被動的強迫。愛如此神秘,以至于很多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們,對于愛究竟是什么,常常感到迷惑或產生誤解。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消除對愛的誤解,從不必要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要了解愛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先來看看愛不是什么。
……
【前言/序言】
很抱歉,我們奉獻給你的不是一本時髦的書,它甚至還會讓你感覺到一點點的不舒服。不過,請不要回避,你也無法回避,因為回避這一問題的結果是:你不得不承受更多的不舒服、甚至是痛苦。
有人說,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對此,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卻能親眼看見身邊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溫飽問題,那么,今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而心智不成熟又是心理問題中最大的問題。
十七八歲的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這是時髦、反叛,還是在逃避成熟?
應屆大學畢業生選擇考研的動機僅僅是:害怕畢業。他們是害怕畢業,還是在拒絕成熟?
無數大齡青年不愿結婚,他們真的是沒選擇好伴侶,還是害怕承擔婚后的責任?
數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他們果真技不如人,還是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
……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回避問題、逃避痛苦。回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
30多年來,在心智成熟的旅程上,《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陪伴著億萬讀者,也幫助過千千萬萬痛苦的人走出困境。毋庸置疑,這本書創造了美國、乃至世界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跡。難道不是嗎?有哪一本書,沒做任何宣傳,僅憑口耳相傳,就達到了3000萬冊的銷量;有哪一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一直停駐近20年;有哪一本書,出版以后,作者收到的讀者來信有如此之多。難怪《華盛頓郵報》的書評會說:“這本書是出自上帝之手。”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它出自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斯科特的杰出不僅在于他的智慧,更在于他的誠懇和勇氣。他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面對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逃避問題的人比比皆是:你是老板,你一定會知道你的手下有幾人敢于承擔自己的責任;你是父母,一定知道你的孩子為什么總是躲躲閃閃;你是公務員,你一定會知道,面臨問題時,你是在積極主動解決,還是在消極回避……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
如果你是一個渴望成熟的人、一個正在成熟的人、一個因拒絕成熟而導致心理障礙的人,那么,請你勇敢地翻開這本書吧!只要你有勇氣翻開這本書,你就一定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問題;只要你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