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辦農民書畫筆會,一連去了三次。
? ? 第一次,確定筆會地點。聯系鄉村干部,確定會場,按部就班,握手即成。
? ? 第二次,布置會場。遇見多年未見的好天,藍得發慌,常走的路都有些陌生。到村里后,拿鑰匙的人不在,于是放下帶來的展牌筆墨,交待好如何擺放。返程舍不得辜負藍天白云,徐徐慢行。一路歡樂,一路風景。路口一變行金剛,鋼鐵焊成,三五米高,站在陽光里。如此高大上的藝術品,怎么來的農家小鎮?小朋友們很是驚奇,迫不及待下車與其和影。很久都沒人搭理的金剛,一動不動,又很是配合地反射著光線。徐徐再行。一銀杏樹,葉子大多落掉,只余三五枝金黃,在墨藍的背景里歡快地搖曳??忠粝聛恚謳筒簧厦Γ缓门恼?,固定成風景。
? ? 第三次,開始筆會。天依舊藍,云依舊白。只是現場的人多了,鄰村來的、鄰縣來的、城里來的書畫家有十幾人,被來看的、來求字畫的鄉親們團團圍了起來。這邊奮筆疾書,那邊妙筆生花。完成作品的書畫家一臉笑意,旁觀的人連連叫好,求得字畫的鄉親滿心快喜,聲聲道謝。
? ? 趁一位老先生完成一幅作品休息時,去打招呼,老人家似乎不大認識了,報上名字,老人一下子就想了起來??磥砻直饶樈o人印象更深。是七年前認識老先生的,那時老人家一幅作品百米長卷被國家博物館收藏,聽說后來采訪,好多媒體發了好多報道。老人家話匣子一打開就剎不住,八十三歲了,還在堅持寫字,身體很好~~~有人來求字,又拿起筆來開寫。
? ? 又見熟人,去打招呼:“老師,你曾給我寫了幅字,卻沒用印。”“是嘛?”一臉茫然。“某時,在某地,某次活動上。”茫然依舊。“寫的是:沖和。”似有記起,鋪紙提筆?!皼_和”兩字躍然紙上,蓋章用印,視而笑之。
? ? 書畫家們有認識的,有不認識的,都忙著創作。來時握過手,就不再打擾了。
? ? 求字畫的人圍在桌子旁邊,一位看起來要有七八十歲的老大娘,手拿著好幾張宣紙,一臉期望。趕忙去幫:“鄉親們,能不能讓一讓老人家?”“她拿那么多?!薄按竽?,少寫張行不?”“兩幅?!薄靶校蛢煞?,不能再多了?!睂懯裁茨?,老大娘脫口而出:“馬到成功!”。老人家欣喜地拿著作品走了。誰知過了不一會兒,又拿著宣紙站到另一張桌前。
? ? 一六七歲男孩,手執毛筆,寫出“不忘初心”,一筆一劃,工工整整。引來人們紛紛夸贊、拍照。室外墻邊兩個女孩,一個三四歲,一個六七歲,很認真地守著一幅字?!斑@幅字真好,我拿走了?”“不行!這是我家的?!碑惪谕暎瑪蒯斀罔F。
? ? 時至中午,墨凈紙磬,意猶未盡。
? ? 幫著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那位老先生收拾車子,老人家拉著手說:“兒子的字寫的更好,只是名氣小點?!币环葑院?,滿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