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回放】
根據下列要求,擬寫作文(60分):
請以“就這樣,埋下一顆種子”為題目,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經歷、體驗和感悟,不得抄襲;②除詩歌、戲劇外,文體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請勿透露考生個人信息。
——常州外國語學校九年級期中考試作文題
【學生習作一】
就這樣,埋下一顆種子
九(5) 孫嘉瀅
故鄉是一座很小很小的城,春至,便灌了滿城的風和煙雨。
也正是在這煙雨迷蒙的小城,一顆種子深埋進了我心底。(開篇點題,極富詩意的文字,引發下文與故鄉相關的回憶)
依稀記著在云煙繚繞的那個春日,有一少女,身姿頎長,眸光堅執,笑容恰似那煙雨般朦朧,著一襲青白紗裙,撐一把墨色油紙傘,仿佛遺于世間的一片輕羽,纖塵不染,飄飄然浸沒在這滿城煙雨中。
(唯美的畫面,似乎是從杜牧《江南春》中飄出的惆悵,又仿佛戴望舒《雨巷》里彳亍而出的“凄婉迷茫”的丁香一樣的形象)
試想那傘外是綿綿細雨,空濛而含蓄,如琵琶半遮面的歌女低吟淺唱,似白馬上觀得的長安花,安靜卻又熱烈著。想必這景,也是滲了些許墨香的罷。(“試想”一詞告訴我們,傘外的世界摻雜了較多的想象,它“安靜而熱烈”的氣質以兩個比喻寫出,似乎還不夠充分,這里需要更仔細的觀察和體驗,有更充分的表達和展示。匆匆的托出“墨香”一詞有些粗疏)
只遠遠地透過窗紗望著,看那把墨色油紙傘,浸潤在滿城的煙雨中,靜靜地倚在少女肩頭。(視角忽然間發生了轉換,原來只是作者取靜觀的態度看這位油紙傘少女和她背后的滿城煙雨,而不是作者自己有著這樣一段雨中漫步于小城的經歷)
雨色磨鈍了老屋的棱角,模糊了爛漫地燃燒著的春花,卻無意中在我童稚的心靈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一顆含蓄卻又熱烈的種子。
(很喜歡“磨鈍”一詞,覺得時光堆疊在這里,給小城的景與人以無限的矚望,也給了一切不知不覺的改變。“春花”由前面孟郊的詩里走出,由虛而實再虛,成了本文一個很重要的意象。但總覺得整個三至六自然段文字散淡了一些,景物描寫(尤其是春花)的個性與重點也缺失了一些。讀者很難從中品出獨特的韻味,作者所要表達的美還是有些朦朧甚至凌空蹈虛。建議認真潤色,集中筆墨描繪出有個性色彩的景物的特征(包括自然特征與文化個性),為后面的抒情作更有力的鋪墊)
終還是辭小城而去了。那以花香為線,雨聲為針織出的一片韶光煙景,也終不過時光荏苒,分了煙景,換了韶光。(過渡,以花香和雨聲概括小城的景物,然而,前面的畫面里“花香”何在呢?)
那是離開小城后的第一場春雨。窗外是紛紛而下的春雨,窗內是無邊無際的靜默。(“靜默”給人遐想的天地,也可窺見人物內心的失落)
一點點幽昧的光投在冷黑色的瓷磚上,浮起一小層模糊的、粉塵似的金色,好似被割碎了的時光。我直盯著窗外出神。(“割碎了的時光”一語很有味道,有些時光割碎了就無法焊接了,有些時光斷裂了還可以用回憶焊上)
雨絲紛亂、光影模糊間,我仿若又見埋在記憶中的那座煙雨小城,又見那微風不疾不徐地吹拂過,少女細碎的發絲輕輕揚起,又見空濛煙雨中,春花熱烈又安靜地燃燒。(第一句中“吹拂過”的“吹”可以刪去。又見“春花”,還是遺憾于前面關于春花的筆墨太少。春花這個意象似乎可以濃墨重彩的渲染一下的)
我看見了,我看見小城低矮的房屋,兀長的深巷,白墻黛瓦,青苔滋長;我看見村外阡陌縱橫,百花繚亂。(“村外”疑為“城外”。這一段的文字尤其好。視野也似乎拓展到了城外。但我總覺得與“記憶中的那座煙雨小城”照應得不夠,筆墨轉移得太快)
煙雨真是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畫配了框子,我想。(照應了第五自然段,散發著濃烈的詩意)
時光去去留留,日子走走停停。無意間小城已消逝在歲月的罅隙里,惟有那份獨屬小城的墨色情懷,在時光中被淬煉地越發醇厚。(這一段在這里有些突兀,與上下文都不夠協調。相關內容經過提煉與加工后可以并入第十一自然段)
多想有一天,能撐一把墨色油紙傘,重返小城,再看一看那滿城煙雨浸染后至純至美的春光爛漫,再聽一聽淅淅瀝瀝的雨聲中那顆種子的抽芽,與生長。(這一段如果接在十二自然段后,文章更加渾然一體)
感謝那座很小很小的城,也感謝那滿城煙雨,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一顆有著墨色情懷的種子。(“墨色情懷”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讓讀者更明白些如何?)
【學生習作二】
? 就這樣,埋下一顆種子
九(15)? 劉政豪
取香,跪地,磕頭。(分鏡頭的特寫。文字信息量大,視覺沖擊力強)
欲傳承,先靜心。(文章的主題?)
踏上歸鄉的路途,驅使在一望無垠的田野上。汽車掠過,麥兒灑脫,隨風凌于廣闊之地。青白色的田,泛著藍暈的灰郁天際,煦煦之光入我心靈。(這一段寫得匆促了一些。整體改為:“回老家嘍!汽車驅馳在新修的平坦寬敞的馬路上。五月的田野漫溢著成熟的氣息,金色的麥浪翻滾著,一波一波的直沖向天的盡頭。偶見梧桐樹伸展頎長的臂膀,托起滿肩的紫花,明艷照眼,香氣馥郁。心中不由興奮起來。”寫途中所見,景物生機勃勃,自然對應一種興奮的心情。)
到達坊地,踩上沙礫土平鋪的石子小路,石墩之下伸出青草的枝,黃花的葉。黛黑的屋瓦,翹起的房沿,院中逸出許許炊煙。石板小路,檀木支柱,石碾磨礪,池旁稍憩。(第一句中“石子”二字去掉;“青草”的描寫泛化,缺少個性,可以改成“馬齒莧油綠的葉子,還有它嫩黃的小花”。第二句“逸出許許炊煙”改成“飄出縷縷炊煙”。第三句“石碾磨礪”后加“一切依舊”;“池旁稍憩”后加“心里漸漸歸于寧靜”。這里寫到達老家初見,風景依舊,心情則復歸平靜。)
家中老屋綠意遍布,多之一分則嫌過,素之一絲則嫌暗。木制的屋窗雖已老舊,仍不失典雅與樸實之感。四處游動的眸子,落視在不起眼之隅。
那是老家的祠堂。(這兩節逸出筆墨,寫了老家的祠堂。“那是”一句單獨成段,突出了祠堂的不同尋常,為下文張目。當然從近距離的視角來看,這里的“那是”宜改為“這是”)
原以為老舊破損的祠堂在祖父的重整下香火不斷。祖父從小道中走出,捧著一鼎銅制的香爐,在火光的照耀下古銅色與青綠的斑跡交相映出,爐壁上刻著些許小字,模糊不可見。(“原以為”后加“會”,重整是否可以改為“精心呵護”?第二句開始加“這時”。)
回鄉的日子,祖父早有準備。多年不見,老態龍鐘的身軀仍直挺秀頎,斑駁的臉龐,霜白如刀的雙鬢,還有那凹陷黝黑的眸子,就是我現在的印象。(“多年”疑為“多日”之誤,自己的祖父啊,怎么“多年不見呢”,聯想到前面的“我回家”之初的關注點,似乎祖孫之間有些間隔。“老態龍鐘的身軀仍直挺秀頎”可以改為“略顯龍鐘之態的身軀依然挺拔”)
他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遞我幾根土香,領我前去,是一幅寬大的圖畫,墨水的印跡深留其中。學著祖父將香舉過頭頂,腰背向下,眼看地面,土香的氣味自由地彌漫在空氣中,進入鼻梁之間,卻嗆人咳嗽。向后跨去一步,佇立在跪墊前祖父像一棵蒼柏,一動不動。日光從屋頂灑了進來,潛在土香之中,射在那鼎香爐與壁掛的圖畫上,爐上刻的字已入目中:
“家之所在”。
頓然醒悟。(這三個自然段寫得很莊嚴,頗具儀式感。做到了內容和表達的統一。“領我前去”一句,可改為“祖父莊重地領著我走進祠堂。中堂的墻壁上是一幅寬大的圖畫,上面是我們這個家族一代代的傳承,一個個曾經生動的生命濃縮成一個個名字書寫在那里,墨水的印跡深留其中。”“佇立在跪墊前”后面加“,”。)
“祭天,祭地,祭家”。祖父在爐前跪下,祠堂突然變得逸逸生輝。我跟祖父一起,跪在爐前,深深地將頭低了下去。(“逸逸生輝”改為“熠熠生輝”)
起身,插香,注目。
家傳的香火要由我接替,家的種子,深埋心胸,與我同在。(此兩段與開篇自然照應。文章寫到此處,已然駕輕就熟。最后的收尾要言不煩,留有余味。只是“家傳的香火”和“家的種子”如果只是表象上的理解,文章主題的內涵有被窄化之嫌)
總評:請賦予景物描寫以獨特的個性
兩篇同題作文,同樣有著抒情意味,前者直接而充分,后者簡潔而蘊藉。前者以寫景為主,場面中有隱隱的敘事;后者以敘事為主,事件的演進中也不時有景物點綴。可以評述的點很多,文章中的點評文字也力求詳細了。這里我只想再就記敘文中的景物描寫做點總評。
我覺得現在初中同學記敘文中的景物描寫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泛化的問題。即景物描寫無目的、無方向、不具體。克服這一問題的方法在于:
1. 給予意象以獨特的個性。這兩篇文章都有著很多亮點,也顯示了兩位小作者很好的駕馭文體的能力。一位文筆詩意而曼妙,一位思想沉靜而深邃。但兩位作者在選擇所要描寫的意象時都忽視了其獨特的個性呈現。文一是寫景抒情文,按理說,景物描寫的具體化、個性化有助于文章的充分展開,遺憾的是作者未能做到這一步。文中寫江南煙雨,油紙傘少女,還寫了“熱烈又安靜地燃燒”的春花。由于對春花的描寫較為瑣碎和粗線條,沒有凸顯其自然屬性;而煙雨迷蒙、油紙傘少女又是人們過于熟悉的江南印記,近年來在大江南北的學生作文中呈濫觴之勢,因而缺失文化個性。文二是在敘事的過程中穿插景物描寫,主要用于交代時間、烘托人物心情,推進事件進程。但是作者寫到了“麥兒的灑脫”和“青草的枝,黃花的葉”。請問何為“灑脫”?麥兒又如何灑脫了?另外寫青草、黃花,難道植物真的都沒有自己的名稱嗎?為季節傳語、與物候相應的景物我們有過自己仔細的觀察與個性化的體驗嗎?所以我在點評時把“麥兒的灑脫”作了一點具體表現,又加進去關于梧桐花的描寫,并且把青草具體為“馬齒莧”,并對其葉子和花作了一點描述。而文一就有待語言能力較強的小作者自己去領悟去潤色了。這里的關鍵在于一是選擇意象的時候要熟悉它,包括它的名字、特征(外在的花形、色、香和內在的精神氣質)以及與它關聯的季節,這就需要盡可能多的掌握一些關于花花草草的知識,專業一點也無妨;二是注意規避文化特征固化的意象,從而有所創新,寫出新意。或者注意觀察,賦予其合理而新穎的文化內涵。這方面林海音《城南舊事》中“爸爸的花兒落了”一章關于夾竹桃的描寫,宗璞《紫藤蘿瀑布》中關于紫藤蘿的描寫均可以借鑒。
2.給予畫面(場景)以獨特的韻味。眾多的意象組合構成畫面,意象與人的組合構成場景。如何讓畫面與場景具有獨特的魅力呢?關鍵在于,突出重點;講究層次;虛實結合;動靜相生。這方面,前兩點文二做得不錯。文二以敘事為主,景物描寫為寫人敘事服務,所以文章表情達意基本上是清晰的。而文一以寫景為主,由于寫景時未能很好的安排景物的層次,筆墨又不夠集中,因此讀罷依然不知道作者寫景的重點何在。而在虛實相生與動靜結合方面,文一則做得較好,顯示出景物描寫方法上的多樣性,而文二寫了路上所見兩處景物以及家中、祠堂內兩處景物,均為實寫,手法稍顯單調。不妨學習《故鄉》中魯迅先生寫月下瓜地的景物的方法,讓景物描寫也靈動多姿起來。
3.給予情感以獨特的張力。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里寫道:“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說的雖然是詩歌,可是對于記敘文也是相通的。寫景抒情文自不待說,敘事寫人文中景物描寫同樣為表現作者情懷服務。從這一點上說來,文一有景中寓情,也有在寫景的基礎上直抒胸臆,可以說抒情味濃烈,但是由于寫景的基礎不太堅實,加之表達上過于追求詩意的朦朧,文章著力表現的“墨色情懷”讓人很難理解,似乎與文化相關,又似乎就是自然界美好芬芳的詩意,又似乎二者都缺乏一些。文二寫家的傳承,前面的幾處景物描寫已經作了較好的鋪墊(如寫途中景物帶來的興奮,到家看到的景物讓自己安靜,祠堂里斑駁的景物和墻上的墨跡斑斑的家譜讓“我”肅然),只是最后對于“家傳的香火”的理解似乎有些止步不前,起碼應該理解到責任擔當和文化傳承上。這樣才能順理成章的深化景物描寫的內涵,讓文章顯示出應有的抒情力量。
? ? 總之,景物描寫應該寫出它的自然屬性和文化個性,還要顯示它的精神內涵和抒情力量,這需要我們在寫作時特別留意,更需要我們平時不斷的積累。在思想和常識豐厚的基礎上才會有我們作文的得心應手。? ? ? ? ? ? ? ? ? ? ? (韋存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