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救美,得美人傾心,最后抱得美人歸的橋段,從古至今都在不斷的上演著。
那美人為什么那么容易對救自己于危難之間的英雄產(chǎn)生愛慕之情呢?
危難之際產(chǎn)生的心動的感覺就一定是愛情嗎?
有一個心理學效應(yīng)可以解釋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吊橋效應(yīng)。
吊橋效應(yīng)是指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一個異性,那么他會誤以為眼前出現(xiàn)的這個異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從而對其產(chǎn)生感情。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吊橋效應(yīng):
一、先從生理的角度來解釋心動。
人的行動和感情是從大腦開始的,當我們受到外部強烈刺激的時候,大腦在短時間內(nèi)接收了大量信息需要緊急處理,大腦的快速運轉(zhuǎn)需要消耗大量氧氣,這個時候心臟也需要加速跳動來為大腦供給氧氣,快速的心跳由此產(chǎn)生,這就是心動的由來。
危險、刺激的情境會給人帶來強烈的刺激感,因此越危險、越刺激就會越容易有心動的感覺。
二、接著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傾心的過程。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兩因素情緒理論,該理論認為對于特定的情緒來說,有兩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如手心出汗、心跳加快等;
二是個體必須對生理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
當人處于危險、刺激的情境時,心跳加速是正常的,這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根據(jù)兩因素情緒理論,心跳加速這個高度的生理喚醒現(xiàn)象出現(xiàn)以后,處在那個情境中的人會自發(fā)的為自己的生理表現(xiàn)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
一般來說會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危險、刺激的情境讓自己感到緊張然后心跳加速,另一種是對方的魅力讓自己情迷意亂從而導(dǎo)致心跳加速。
兩種解釋都是合理的,都能接受。
但是在當時的情境之中,當心動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以后,我們很難分得清,我們是因為情境刺激心動還是因為那個人心動。
這個時候,如果對方恰好是非常吸引我們的類型,那答案就不言而喻了,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更愿意接受自己是因為那個人心動這個解釋。
如果自己都相信自己是因為對方心動,那自然會產(chǎn)生愛慕之情,這就是英雄救美易得美人傾心的原因。
三、究竟因情境心動還是因人心動,是否要分清楚?
當?shù)鯓蛐?yīng)的神秘面紗被揭開,英雄救美的套路被解讀,可能就會有人問:因情境心動還是因人心動,是否要分清楚,怎樣分清楚?
這個問題我還真無法在這篇文章里回答,因為每個人的實際情況都不同,我沒辦法給出具體的答案。
我只能說,人生在世,很多事情是無法找到真正原因的。
如果很難追根溯源,那何不把心力放在選擇上呢,我們當下想要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
四、利用吊橋效應(yīng)促進彼此感情。
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視劇中的很多場景設(shè)計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值得我們學習。
比如英雄救美的情節(jié),比如患難見真情的情節(jié),比如手拉手瘋狂奔跑的情節(jié),比如被關(guān)在一起獨處一室的情節(jié)。
雖說這樣的情節(jié),看上去好像滿滿的都是套路,但是套路也有套路的道理。
和吊橋類似的危險、刺激的情境確實是能快速促進感情的催化劑。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說,孫子兵法尚有三十六計,為了愛情更加美好而用上吊橋計,也未嘗不可。
最后,祝你好運!
我是明月,每天堅持做原創(chuàng),可愛勤勞的心理咨詢師一枚,既然有緣相遇,關(guān)注我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