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記憶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回顧過去,著眼當下,我們內心無比渴望創新想要改變舊俗,能簡化生活中的一切繁瑣,卻又無比懷想傳統的儀式性,渴盼一份規范所帶來的歸屬感,還原家的原生態。

年齡一天天變大,以前努力想擺脫想改變的東西,現在竟開始逐漸接納、認同并維護起來,也許真的開始老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每年一進入臘月,我覺得氣氛就和往日不一樣起來,有些沉重,有些神秘。父母的神色,生活的節奏似乎都有了變化。年的到來莊重得有如宗教儀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1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應該是“臘八節”。據說是后人不忘釋迦牟尼修行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于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別人家是否吃粥我不知道。打我記事起,每年臘八這天我家不煮粥,我家做馓飯。

馓飯應該是蘭州的一種特色食物吧。人們常吃的是玉米馓飯。在燒開的水中邊撒入上好新鮮的玉米面(或其他雜糧)邊不停攪動以防粘鍋。待面結成團,用筷子撈起不易下墜就算好了。盛入碗中就著土豆絲,青椒茄子吃,別有一番風味。在吃的路上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盡的。有時候他們會先將玉米面拿開水燙至八分熟,然后將它盛在鍋鏟上,用筷子拔成一長條一長條的下到煮了沙沙的土豆塊的鍋里,待熟后加入鹽,豬油,最后以蔥花熗鍋,則成了另一種吃食一一抄疙瘩。配以辣炒熟菜(一種用鹽、花椒腌制的略咸微麻的大白菜),很有地方特色,是老人們津津樂道的傳統吃食。

我從小不愛吃雜糧,若做了玉米面馓飯或抄疙瘩,我要么吃饅頭,要么餓著?,F在想想,日前市場上雜糧明顯高于精糧的價格就足以證明它在食物中的健康地位與營養價值。當年的挑食顯得多么不懂事理??!

不吃雜糧馓飯我們吃什么呢?大米馓飯。將白面慢慢撒入煮熟的大米粥里,待結成團狀時,放入適量鹽,調入炒好的肉臊子。吃時佐以母親拿手的香辣土豆絲和醋溜茄子,自家腌制的小咸菜,堪稱美味,算是臘八粥的一種改良后的替代品。不過,一次和外地朋友談起這一吃法,她笑稱我們這是吃漿糊還吃出了花樣。瞧,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視,人身傷害??!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吃過臘八飯,很快就開始殺豬宰羊了。

小時候每年家里都會養頭大肥豬,殺豬要請來殺豬匠和親鄰幫忙。在吱哇亂叫的哀鳴中,幾個壯漢將矮胖的豬摁倒在矮墻或條凳上,殺豬匠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很快哀鳴聲止。血流在了事先放好的盆里,被浸成血豆腐,將用大蔥炒了奉給殺豬的眾人。褪了毛的豬赤條條地掛在木頭支架被上去除內臟,分解成一塊塊。父母將會在晚上給它們安排各自的去處:這塊給七大姨,那塊給八大姑,剩下的才是過年留給自個兒的用來烹飪美餐。

殺好的豬脖頸那一圈大概五指寬的肉是最先被送到廚房由女人們炒白菜,炒土豆來款待殺豬匠的。我至今好奇為什么每年殺豬后招待殺豬匠的總是豬肉燉土豆,肉片炒白菜,大蔥炒血豆腐,至多加上個豆芽炒粉條。似乎家家都如此,現在想來應該是當時物資匱乏的原因。

留在家里的豬肉一般會被做成傳統的糟肉,扣肉,以及后來改進增加的麻辣肉,冬果肉,香菇肉。因是家養,主要喂以麥麩和煮土豆,這些肉也就格外好吃,尤其汁水,拌上米飯,實在令人唇齒留香。小時候我一口氣能吃三四片,而現在,不知是肉不香了還是嘴變刁了,一片兩片已達到飽和。平日里也絕不會再有惦記的念頭。

最令我頭疼的就是切臊子,切肉絲肉片。一臉盆的臊子,一臉盆的肉絲肉片即是年過得富足的保證,也是我手指紅腫打出水泡的慘痛代價。稍不用心,說不定還會切到手指。好了,剩下的日子里再用不著干這些"技術活"了,簡直是又痛又快?。?/p>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對中國人來說,年,簡直是個隆重的不能再隆重的節日了。出嫁的姑娘姑爺要上門,久未見面的親戚朋友要走動,舊年的霉氣、腐氣要去除,家里怎能不徹底搞個衛生,做個清潔。如果能翻出里子用水洗一遍,用布抹一遍最好不過。

掃房,拆洗被褥,擦拭桌椅,清潔廚具?勤快的女人們每一個犄角旮旯都會不放過。用水多次淘洗,用雞毛撣子拂拭,用掃帚一遍清遍掃,用抹布使著勁擦,仿佛以前的日子從未搞過衛生,就單等著在這臘月里見著天的洗洗涮涮直到年三十。累得女人們一個臘月下來,幾乎個個手糙如砂紙,帶著傷,見著血??膳藗兊男膮s在窗明幾凈,散發著洗衣粉香味的屋子里,被褥上找到了歸屬感、成就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忙忙碌碌中,很快到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這一天我們有送灶王爺的習俗。因為已經殺了豬,所以這天下午母親會早早的熱上兩個蒸肉,炒上幾盤菜,再從每個盤子里夾出兩筷子菜放入灶頭的一個盤里供灶王爺享用。晚間還會在灶臺前燒上幾張黃紙和香燭供奉灶王爺,希望他老人家能在玉皇大帝那兒多說我家的好事,保佑我家明年能吃喝豐足。我曾到河口同學家玩,記得她家房廚房北面設有專門的灶王龕,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神像前燃有香燭,足見她家的虔誠更甚于我家。

如果運氣好的話,碰到走街穿巷的貨郎或商店柜臺進了年貨,小年這天我們還會吃到麥芽糖。晶亮,潔凈的麥芽糖吃著甜甜的,粉渣直掉,有些黏牙,母親說是讓灶王爺甜甜地吃了,只言好事,不說是非。因為沾了灶王爺的光,所以我們小小的心里會多出對灶王爺的一份敬畏與感激。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圖片發自簡書App

除夕因在農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

我家這一天是吃臊子面。

作為以面食為主的蘭州,除了已經成為蘭州的名片,令蘭州人驕傲的行走各地甚至國外的牛肉面外,還有一種面食,吸引著游子的歸心,那就是蘭州臊子面。臊子面多為葷食,不過隨著現代人素食觀念的深入也有了素臊子。做法與葷臊子相近,只是少了肉而已。

不管是牛肉面,還是臊子面,講究的都是純手工制作。用心搟制的面條順滑勁道,絕沒有市場上售賣的那種機器味。臊子湯制作用料豐富:木耳,豆腐,胡蘿卜,黃花菜均切成丁,翻炒后加入肉湯及炒好的肉臊子,再調入各種佐料,咸淡合適后打入蛋花,烹上香菜,蒜苗,韭黃末。紅的,黃的,綠的,黑的,白的?不說香味誘人,光看顏色,絕對讓人味口倍增。

年三十這天下午,母親會早早搟好面,切成細面條,煮好后盛上香濃營養的臊子湯,佐以各種咸菜,調上醋,油潑辣子,三十的晚餐算是隆重登場。

不過,我從小不愛吃臊子面。不喜歡里面肥膩的肉臊子,不喜歡黃花菜獨特的味道,總是喜歡菜拌著面吃,惹得母親不高興。母親認為只有湯湯水水全吃了,來年才能有吃有喝。小小的一頓飯食中中就包含著了母親對來年單純而美好的愿望。

圖片發自簡書App

年三十臊子面的面條和湯一定會做一大鍋,必定會有剩余,母親管這叫"年年有余"。一從臘月進入正月,家里的講究就多了起來。要說吉利話呀,不許砸壞碗碟呀,要早起呀,不能懶呀?每套說辭背后似乎都會有看似有漏洞卻又有讓人不敢懷疑的理由。

吃罷臊子面我們換好過年的新衣服就由父親帶領浩浩蕩蕩去宗祠(我們稱"家廟")燒紙祭奉先祖。家廟是由本族族親共同集資修建。里面供奉有家神與幾口壽棺。因為膽小,我從不敢靠近正殿,更別說透過門縫一觀家神的圣顏了,所以至今不知究竟是何方神圣。不過因守廟的九老太爺去世,加上整體搬遷之故,現在的家廟破落的只留一些殘磚破瓦,枯枝敗葉讓我輩子孫觀瞻,但年三十父母和弟弟等等族人依然會前往燒紙祭祀,這既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尋根吧。

拜別先人后我們圍坐桌前開始守歲。兜里揣著父母發的為數不多壓歲錢,嘴里吃著瓜子糖果和涼菜,快快活活地看著春晚,我們小小的心里的填滿了幸福和滿足。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正月初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新的一年的開始。這一整天我們是不外出的,要么給爺爺和本家長輩拜年,要么嬉笑玩鬧,可以說是非常開心的。更開心的是母親會炒滿滿一大桌子的菜由我們可勁兒吃,怕我們弄臟新衣,過年期間是不用我們干家務的,簡直太幸福了!不過有的人家初一這天是講究給舅舅拜年。而我家是初二去。

余下的時間似乎就是親朋好友間拜年。你到我家來,我到你家去,來而不往非禮也。吃飯,喝酒,笑容滿面地互相說吉祥話,祝福語,敘年景,聊家常,這是年的主要內容。

圖片發自簡書App

記得有一年大家拜年流行送蛋卷。甜甜的,散發蛋香味的精致的小糕點在那個年代是多么稀罕的東西啊。裊裊的香氣鉆出可愛漂亮的包裝盒誘惑的我們幾乎夜不能寐。終于有一天我們趁父母外出,反復考量觀察后,膽大包天的將粘蛋卷盒的膠帶小心翼翼打開,從里取出一個蛋卷,用舌尖輕輕的你舔一下,我吮一口,很快一個蛋卷被我們分食殆盡??纱烬X間的香味是多么令人迷戀,欲罷不能啊。我們如撲火飛蛾,明知前方是錯的深淵卻依然忍不住執著妄為。于是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不知什么時候盒子里竟然只剩下一個蛋卷了!這可怎么是好,當初想好的只看一看,聞一聞,最多嘗一根的啊,現在?父母知道了肯定免不了是一頓皮肉之苦。絕境出人才,淘氣如我們,聰明如我們,于是乎幾個花卷被裝進盒子,粘好膠帶,恢復了完好如初的外觀。掂一掂,發現不了什么蛛絲馬跡,若不打開蓋子,誰又會知道里面是何種內容呢?很快這盒奇特的蛋卷因年而流動到了親朋好友家,只是不知道最后真正打開一瞻真容的會是哪個。會引來誰毛骨悚然的驚叫!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新春期間的節日活動也將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攜親伴友出門賞燈、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元宵佳節。

正月十五這天我們講究跨火堆去除一年的晦氣。用來跨火堆的柴草是這天一大早父親上山打來的干透易燃的蒿草,大大一堆放在門前,鄭重地讓人底氣十足。若誰家門前放的是稻草,一定會被人嗤笑懶惰的。而懶惰,對農民來講,是多么大的恥辱啊。

晚飯過后,鞭炮齊鳴,家家門前的火堆漸次燃起,香濃的蒿草味伴著噼哩叭啦響聲熱烈的火光,歡喜了一張又一張笑臉。飛舞的火把連成一條火龍從山下一直盤旋至山頂,預示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圖片發自簡書App

跨完火堆就是去位于村頭的廟里看燈會。

記得有一年元宵節村里的燈會舉辦的非常隆重。每家每戶門口掛著大紅燈籠,長龍似的街道兩旁掛滿了各種各樣我們之前從沒見過的燈籠:可愛的兔子燈,六角的宮燈,彩色的月亮燈?從村頭一直蜿蜒盤旋至高高的廟前。廟前擺滿了碗,碗里面是點燃的蠟燭,如閃亮的繁星,令人開心無比。我無意中發現有婦女端起碗燈頭也不回就走,大家伙兒看見全當沒看見,竟無一人阻止。于是,我也毫不客氣地也拿起一個碗燈,直奔家中,希望能贏取母親的一番夸贊。誰料換來的是母親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原來那些端碗燈的多為已婚未孕女子,據說正月十五這天端了廟前的碗燈在神靈保佑下是會懷孕的,來年正月十五還要到廟里還愿。哪有姑娘家端碗燈的,難怪母親生氣,我只好灰溜溜地將碗燈重新送回廟前。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

農歷二月初二,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傳說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涂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后感動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老話說,有錢沒錢,剃頭過年。臘月里要理好發精氣神十足的迎接新年。而正月是不許理發的,因為農俗"正月里剃頭死舅舅",誰會為一撮毛發而干些危害親人的事呢。"二月二龍抬頭",這天剃頭則預示新的一年精神煥發,諸事順遂。所以這天的理發店雖然價格較平日貴了許多,依然人滿為患,排隊排到人心碎。

我們管二月二又叫豆子節。這天是炒各種豆子吃的。這天一吃過早飯,父親便在院子里架起火盆,放上大鐵鍋,炒蠶豆,灰豆,黃豆,扁豆,種種豆香飄起時,我們將幸福于可以在衣兜褲兜揣滿各類炒豆子,在教室內和小伙伴們一起曬各家的豆香,分享彼此的快樂,安逸的不要不要??!

我最愛吃的是炒麻麥。這是將炒好的麻子與燕麥放至一起共同嚼食的零食。想想,麻子的油潤配上燕麥的酥脆,該是何等美味?。?/p>

二月二這天我們一定還會煮麥仁。年前宰殺的大豬頭此時已變成臘味豬頭,洗刷干凈放到大鐵鍋中武火燒開,文火清燉直爛熟,然后撈出豬頭,去骨留肉切成片狀。再在煮過豬頭的湯中放入經反復摔打已去了皮的小麥再煮至麥仁開花,加入花椒,大料,鹽,蔥花。盛入碗中,最后覆上切好的豬頭肉,就可以酣暢淋漓的大快朵頤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清明節祭掃先人墓地,母親會為我們準備"潑湯"(雞蛋炒韭菜之類的供奉祖先的食物),紙錢香燭,煙酒。因為墓地離我們的住地較遠,加之未有車可乘,所以一來一回往往會耗去大半日的時間,而第二天則會從小腿到胯部酸痛脹疼不已。因族親眾多,所以我們的集體祭祀隊伍是很具規模的。按輩份一排排跪于墓前黑鴉鴉一片,莊嚴肅穆至極。不過現在我們是各家依次前行,不再復當年的勝景。

我們祭掃墓地也是有講究的。例如,出嫁女子必須于清明節前兩周掃墓,而兒子及未出嫁的女子則在清明節前一周掃墓??傊畬Υ隽思藓臀闯黾薜氖遣灰话銓Υ?。成了別人家的人是沒資格再和娘家屋里的人平起落座的。難怪人們常說,出嫁婦人無家歸。不過現世如此文明發展,這些講究規矩都成了陳規陋習,我們終于可以大大方方父輩姑侄于清明前一周掃墓祭奠先人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我們稱之為"五月端陽"。

這天我們一醒來就會發現院墻邊立著沾滿露水散發陣陣藥香的艾草,知道又是父親早起采來作藥用,父親說這一天采艾草最合適不過,藥效好,無蟲害。

還未吃早飯我們就急不可耐地在手腕,腳踝甚至脖頸處帶起了五色花線,母親說帶著這些花線走在山間草叢中蛇會繞道而行。不管有沒有效果,對恐懼本能的抵觸,我們帶的就格外認真起來。帶完花線我們又用別針或紅繩在胸前帶上由姨奶奶親手縫制的荷包。紅紅的綢制荷包常常會引發小伙伴羨慕的眼神,我們也就益發驕傲的不行。

端午節這天許多地方講究吃粽子。母親不會包粽子,便為我們蒸年糕,做甜醅。讓節日幸福浸泡在食物中發酵膨脹。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是一個瓜果節。這天夜晚趁月亮還未升起,母親會在院子里擺上桌子,在上面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葡萄等水果,其中月餅和嘎嘣脆甜的大紅棗是絕對不能少的。母親說是月亮娘娘嘗過后我們才能吃。于是我們會待在屋里爬在門上透過門縫望向院中的桌子,渴望月亮娘娘能早點兒將清輝灑在供品上,更渴望能盡快吃到這些平日里不舍得買的美味水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完全換成冬季星空,而且從這天開始“進九”。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不知為什么,印象中我家似乎未過過這個節日,因此也就沒什么記憶可追溯。

圖片發自簡書App

懶婆娘的裹腳布般絮絮叨叨這么一大堆,懷古性的心思,見證的除了夜不能寐的恍惚外,更能說明的是外貌與心態的衰老配合默契,并蒂連理。

時光悠悠,日影漸斜。人若安好,便是晴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每一年,仿佛都是這么過的,忙忙碌碌的,心情已沒有大起大落?;蛟S是年齡的關系,沒有什么期盼,沒有特別值得高興的...
    紅塵紫陌閱讀 286評論 3 5
  • 我生于湘西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我印象中我媽從來都沒有給我買過一件新衣服,我都是穿表姐,堂姐不要和剩下來的衣服,物質...
    如花似雨閱讀 206評論 0 0
  • (20141117周一) 隨手點開一個聽書的APP,“易中天品三國”居然仍顯眼地排在熱門中,忽然那個溫暖又冰冷的中...
    不完整的容器閱讀 465評論 0 1
  • 行走在歲月的小徑上,總會有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在心底微微顫抖,即使曲終人散,可記憶仍在,尤其在這多情的秋季,免不了會...
    若初yy閱讀 360評論 3 8
  • 活動具體看 《斷舍離,每天3分鐘就夠了》就知道啦。下面是這篇文章發布后,一些熱心的小伙伴制作的導圖。還有斷舍離活動...
    發憤的草莓閱讀 6,328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