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

一直呆在故鄉的時候,對它沒有半點感覺。直到我離開故鄉,故鄉的一切,在我的心里,才無比的清晰起來,那樣的讓我懷念。

我的故鄉,在美麗的江南。古語有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的家,就在這美麗的人間天堂蘇州。可是,只是地域上屬于蘇州。我家鄉的確切位置,離蘇州還有二十公里江南小鎮。

雖說,是江南小鎮,可在我的記憶里,它并沒有多美。都說江南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可是,我家鄉的那個小鎮,卻似乎沒有半點古文化。相傳,這里,在岳飛抗金的時候,還只是太湖邊的一片蘆葦蕩。牛皋曾在這里大戰太湖水匪。后來,日積月累,太湖里的泥沙漸漸堆積,人群慢慢累積,也就成了今天的小鎮。

鎮子不大,沿著蘇東運河,從東到西,只有一條老街。也許,本來還有點老建筑。可是,如今,因為開發,都被拆完了。我的家鄉,和許許多多發展中的城鎮一樣,急急忙忙地要把自己的地盤擴大,卻忘了保留自己獨有的特色。因此,也就沒有了特色。如果,不拆除老建筑的話,興許,還能有“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的美麗風景。

在老街最東頭,是糧管所,那是如今已經消失了的單位,只留下幾所破爛的倉庫,還在風雨中飄搖。閉上眼睛,我還能回憶起小時候和父母一起去鎮上交公糧的情景。一艘艘小船,停在糧管所前面的碼頭上。大人們忙著上船下船,裝糧,稱糧,入庫,忙得熱火朝天。而每條船上,似乎都帶著孩子。我們這些孩子,或跟著跑上跑下,或躲在船艙里捉迷藏。我不喜歡這樣熱鬧的活動。總是一個人,背靠著大麻袋,半躺著看街上的行人,看天空的白云。

糧管所往西行一段路,大概300米左右,就是一座小石橋。跨過小石橋,就是鎮中心小學。那是我的母校。如今,已經擴大好多,當年臨河的校舍已經拆了,建起了高樓大廈。記得,我當年的教室在靠近沿河的路旁,只是,如今已經找不到蹤跡。我還清楚的記得母校里的一切,可對母校來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孩子,沒能為母校爭光。

學校的南門口,也就是老街的中心位置。那里,有我兒時的美味—小餛飩。以骨頭湯為底,配上碧綠的蔥花或者大蒜末,皮子又薄又滑,能看見里面一小撮粉色的肉團的餛飩,端到面前,任誰看了也會大快朵頤。我上學時,中餐是自理的。米拿到學校,放在飯盒里蒸熟,菜則是隔夜準備好的。有時候,奶奶來不及準備,就會掏給我五毛錢,讓我中午去學校外面的餛飩店里吃一碗餛飩或者一碗陽春面。我那時,對面條沒有興趣,每次去吃,我都是吃小餛飩。我記得,那時的小餛飩是兩毛5分一碗。我好想每次都吃兩碗,可是,又怕同學笑話。總是吃了一碗,意猶未盡的回教室。也許,正是因為沒有吃夠,所以,會一直懷念吧。

再往西走,就是雜貨店,個體攤位,還有百貨商店。那時候的百貨商店,是鎮上最大的商店,有著很寬敞的門面,店里面的東西也比較齊全。鎮子周圍的百姓,需要購物,都會去百貨商店購買。那時候,收銀臺是百貨商店里最高的所在。幼時的我,每次去百貨商店,都會仰頭看那個收銀臺,以及與收銀臺相連的那些通往店里每個柜臺的鐵絲。柜臺上的營業員手錢以后,就把單子和鈔票用一個黑色的夾子夾上,然后,放到那根與收銀臺相連的鐵絲上,用力一劃,錢就到收銀員手里了。真是神奇的發明,既省事,也省力。顧客,也不用去收銀臺前面排隊。

過了百貨商店,就是街尾了。按理來說,百貨商店,應該占據一個鎮的黃金地點,可是,我到現在也沒有搞明白,它為什么處在街尾。后來,百貨商店,也沒有逃脫被拆遷的命運,消失在了小鎮的歷史里。

對了,我疏忽了一個地方,在老街的最中心的地方,是鄉人民政府。那是一個很古樸的大院,在我們孩子們的眼里,那是神秘而莊嚴的所在。在政府大院里,還有一個大舞臺,供演出和會議使用。記得,上小學時,還去那里看過演出。后來,那里改為成教中心了。如今,也拆遷了。

一座大拱橋跨越蘇東運河,相對橋北的老街來說,橋南,是新開發的地方。不過,也屬于最早的開發,大概是80年代初吧。

橋南的左側,是一條水泥馬路,沿著馬路前行500米左右,小鎮最早的醫院,就坐落在此。年幼的我,是那里的常客,動不動就住院。那時,那里的護士阿姨都認識我。有時,老媽要忙著收地里的稻子,白天,就把我一個人扔在醫院里住院,晚上,她才匆匆趕來醫院陪我。每次抽血或者掛水,我明知逃不掉,卻總也要反抗一下,把手藏在背后,不讓護士阿姨扎針。被阿姨哄了半天,實在沒法,就裝作大人的模樣對護士說:“阿姨,你打的輕一點!”得到護士的肯定答復后,我才磨磨蹭蹭的把手掏出來。結果,還是被打的很疼。

橋南靠路的右側,便是農業公司。小鎮農田所需要的農藥,農業用具,都可以在這里買到。如今,鎮里的土地,幾乎都已經被征為工業用地。農業公司,也就漸漸失去了作用。那幾間殘破的房子,也被翻新出租了。

從農業公司往前,馬路左側是菜場,都說江南物產豐富,偏偏我的家鄉,什么也不出產,除了稻米,還有南瓜與紅薯,似乎沒有什么特產。我們不像山區,有山果,有草藥。我們這里的農人,除了會種水稻,麥子,等糧食,在自留地里,一般都是種紅薯與南瓜。因為,以前的歲月,大家都餓怕了。種點紅薯與南瓜,在饑荒的日子里,可以充饑。難得有勤勞的農民會在水溝或者池塘里種些茭白和茨菇,可是,不拿上市場來賣,都留在家里自己吃。所以,菜場里,沒有什么可買的。除了肉,或者魚。我小的時候,蝦和螃蟹是不上市場的,吃著麻煩,也賣不了高價,無利可圖,便沒有人去賣。

江南的水系特別發達,幾乎每個村子里,都有一條小河。每到八月的時候,河里就會來一艘小漁船,不知道往河里撒了什么東西,蝦和魚都會暈掉。我們孩子只要跟著漁船的路線,沿著小河邊走,總能在石頭縫里摸到魚蝦。這些魚蝦像喝了酒一樣,暈暈的,不知道逃,輕易就被抓了。拿回家養著,過幾個小時,它們就醒過來了,歡快的在水里游弋。

右側就是鎮中學了。我在那里讀了三年中學,度過了我懵懂的青春歲月,跨過了人生第一個轉折點。似乎是值得紀念的地方,可我自從出了中學的大門,從來就沒有再踏進去過。似乎,我與中學,沒有什么緣分。就這樣,總在面前,卻總擦肩而過。

去年,我就讀的小學搬遷了,鎮里建起了很多新門面,也建起了別墅樓盤。原本很貧窮的農業小鎮,如今,變成了一個新興的工業小鎮。鎮上的居民也都富了起來。大量的外來人口涌入,加速了小鎮經濟的騰飛。

小鎮上的年輕人,也走出了小鎮,到蘇州、或者上海去發展。發展的好,也就留在了大城市定居。如今的小鎮,外來人口已經是當地人口的幾倍之多。小鎮本地老人的生活越來越好,家里有房子可以出租,還能在鎮上的企業里上班,不上班的,在家里替兒女帶帶孩子。土地被征收以后,每月,村里還給發放分紅和養老金。每家每戶的樓房,都修得跟城里的別墅一樣。小車,在這里,已經不是奢侈品,只是代步工具而已。

舊貌換新顏,一切,都已不是當年的模樣,繁華的小鎮,迎來了它最美好的時代。只是,在游子的心里,最美的故鄉還是記憶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其實,我的故鄉不叫瀏公廟, 我的故鄉確切地講,應該叫黃堂。 黃堂與瀏公廟一河之隔,河上連著一座浮橋。并排的船上架著...
    順子_lsm閱讀 2,115評論 4 3
  • 客從故鄉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年少時,很多人問我,你來自何處,我時...
    路道文閱讀 462評論 0 3
  • 出大門朝東望,就可見悠悠的小巷。房子倒有些年月,青的瓦,黛的檐,讓人想起曾經在云南或周莊見過的老街。可惜,這江南的...
    周世恩閱讀 460評論 0 1
  • 經常會聽到學校校長、老師、教育局領導或專家學者說:「某某教學用信息系統的功能太少了,課堂上很多時候都沒辦法用,譬如...
    王者之聲閱讀 1,864評論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