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時間:12天(2016.11.07--2016.11.18)
讀書報告:心理學,是一塊以前自己不敢觸碰的領域,所以一直對心理學有誤解,直到看了這本書。于是明白了心理學其實是一個主題非常廣泛但又相對松散的學科,僅美國心理學會都有五十多個分支,心理學其實是一門科學而不是我認為的心理戰術。在本書中也看到了批判性思維的影子,對批判性思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
心理學從哲學中跳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就是因為心理學具有的科學屬性是哲學所沒有的,所以“科學”是心理學的核心。不過目前對大多數人來說,你告訴他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他們是不會相信的,他們對心理學的認識可能還停留在一百年前,那就是心理學學會了就很會洞察人心,讓人害怕接近,和擅長心理學的人待在一起你會覺得自己像一張白紙,可能你想什么他可能都知道。所以目前在國內,心理學的形象并不是十分正面。而且大部分人是不相信心理學的,可能是人們不了解心理學的原因吧,心理學的發展之路還很長很長,也會很難,加之人們對心理學的期望值很高要求很苛刻,所以心理學研究的道路上可能困難重重。而且研究領域非常龐大,研究對象又極為復雜。我們只能研究那些“能夠被解決”的問題,而不能以拔高自己或者降低研究的標準來好高騖遠,那樣心理學就會與其他占星術、通靈術無異。
本書中作者用我們身邊比較經典的一些例子一步步引導我們,也讓我們理解起來更加容易。第一是可證偽性,可被證偽的理論才是有意義的,不可被證偽的理論都是無用的,可是在心理學當中一直充斥著不可證偽的理論,這也是心理學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證偽性越高,預測越具體,得到證實的理論就越受青睞。第二是見證和個案研究證據,個案研究和見證敘述可能在心理學研究的早期階段是有用的,可是在研究后期就毫無用處了。安慰劑效應和鮮活性問題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個人見證的鮮活性常常令一些其他更可靠地信息和理論黯然失色,個案研究和和見證敘述也是導致心理學發展緩慢的兩個重要因素。第三是相關和因果,兩個變量之間僅僅存在相關,并不能保證一個變量的變化就會導致令一個的變化,可能存在著一個看不見的第三變量在起作用,可能兩個變量都與第三個變量有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一個例子很好的例子,也就是所謂的愛因斯坦綜合征,其實相對論并不就只是愛因斯坦一個人提出來的,我們之所以只記得愛因斯坦,只是因為他在對的時間對的節點發現了相對論而已,但并不代表整個相對論就只是愛因斯坦發現的。第四就是”神奇子彈”的神話了,這個和愛因斯坦綜合征有一些類似,很多人容易掉進神奇子彈的陷阱,認為某一個單一的原因就是唯一且最重要的原因,而不會意識到是由多重原因引起,其實大部分復雜的行為都是由多重原因引起。
可是奇怪的是,整本書讀下來,我發現講心理學的部分很少很少,基本上都是在講一些有關科學有關證明的一些東西,也或許是我沒有讀得太懂,讀的云里霧里的,讀完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讀了一本心理學書籍,接下來有一塊磚頭般的心理學書籍,既充滿期待又充滿恐懼的感覺,哈哈,說不出的滋味,明天開啃新書啦,心理學的發展之路很長很難,我學習心理學的路也是任重而道遠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