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氣質里”,深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句話確實非常準確。
說來非常慚愧,中國的四大名著,自己沒有真正完完整整通讀過一遍,雖然自己小的時候非常喜歡讀書,特別是故事書,有時候為了一期<故事會>,從家步行到冢頭二中小賣部購買,老家中的藏書一度達到幾百本,直到今天還保留著睡覺前必看書,不看就難入睡的習慣。但隨著時間的遷移和歲月的流逝,讀書的熱情日漸示弱,讀書的類別越來越窄,不喜歡讀大部頭的經典書,熱衷讀一些快餐類。滿足于消遣,浮華于表面,側重于快餐。沒有用閱讀充實自己,靈魂深處變得麻木低俗。
我們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書籍應該離我們最近,但捫心自問,我們除了教科書,還能靜下心來閱讀嗎?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在枯燥乏味填鴨式的教學常態中把讀書看作一種負擔,造成了看書樂趣大減,如果說我們教師群體是人均閱讀量較低的群體應該毫不為過。
其實,讀書和旅行一樣,是靈魂在別處的一次對話,就算讀到后來,看天還是天,看水還是水,看沙還是沙,我們卻可以構建不一樣的精神世界。我們小時候讀的書,如同小時候吃的飯,一時半會兒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為了我們的精神,后者成為了我們的骨血,兩者都融入了我們的每一個細胞。讀書的意義,就是讓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一個多讀書的人,渾身散發著不同你我的內在氣質,少了銅臭氣,多了書生氣。一本書不一定能讓你走出困境,不過至少你會知道,你的煩惱,從古道今他們也一樣,并且同樣在尋找答案的人也很多。我們的氣質,大多藏于書中,就像一把把開山刀,每每拿起來揮舞,就能在你內心中開墾出一片新的曠野,從而有更多空地種植更多作物,到了收獲的秋天,你的心理便可收獲更多地精神食糧。而思想或許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可公平分配的東西了,思想不分貴賤,駐扎在每個人的內心中。
讓我們遠離世俗煩惱,減少無效應酬,杜絕不必要較真,放棄無謂的爭斗和猜疑,把時間交給讀書——因為讀書是最廉價的高貴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