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為什么一定要選擇在巴勒斯坦建國
無論對于歐洲人,還是對于中東的阿拉伯人,他們似乎都無法理解,為什么猶太人偏偏一定要選擇巴勒斯坦,作為他們唯一的落腳之地。
猶太人給出的理由聽起來頗具歷史感,因為三千年前,他們的祖先就曾居住于此,并且有著不輸給其他文明的輝煌,而猶太教中也有明確的預言,讓猶太人把重返此地當成得到拯救的信號。
然而,這種歷史和宗教所帶來的雙重使命感的光芒之下,是猶太人巧妙隱藏起來的,冷冰冰的選擇題。
19世紀末時,猶太復國主義者中的大多數都來自東歐,他們生活貧困,正經歷著一直被后來人竭力掩蓋的屠殺。
沙俄、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羅馬尼亞和波蘭的猶太城鎮遭到血腥清洗,一種建立在反猶主義基礎上的歧視猶太人思想,取代了古代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反猶主義,更殘酷,更無情,更難以妥協。
有歷史學家認為,此時的西歐和北美,猶太人已經得到了拯救,但只有猶太人自己清楚,那只是比以前境況稍好一些而已,歧視依然存在。
西歐對于東歐猶太人的遭遇視若無睹,哪怕是在英國、法國,對于來自東歐,被迫遷徙的猶太人,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排斥,他們甚至會拒絕東歐猶太移民,只有很少的猶太人能夠勉強在西歐棲身。
即便是在美國,這種歧視在當時也非常嚴重,甚至來自西歐的猶太人老板會像其他人一樣,歧視來自東歐的猶太人。
很多東歐猶太人因為到達美國時已經窮困至極,只能被迫住在貧民窟,在西歐猶太人的工廠工作。
西歐猶太人并沒有像猶太教典籍里講的那樣,善待自己的同胞,他們強迫東歐猶太人加班,減薪,訓斥東歐猶太人如同訓一條狗,雖然同是猶太人,二者的處境可謂天差地別。
這是后來人無法理解的,但在當時,卻讓東歐猶太人如臨絕境,他們已經不知該向哪里去了。
這時,赫茨爾所著的《猶太國》,給了絕望的東歐猶太人一個暫時還無法實現的希望,那就是重返巴勒斯坦。
對于東歐猶太人來說,這是他們最后的希望,哪怕聽起來很虛無,卻是他們唯一能指望的,除此以外,這些人別無選擇。
這也是為什么猶太復國主義者會在1897年派出一支21人的小隊,前往巴勒斯坦考察當地具體情況,為后續的移民做準備,再沒有誰比他們更迫切的了。
從這一點來看,赫茨爾無疑是有前瞻性的,他無法預料到猶太人在后來還要經歷一場大屠殺,但是,他看到了猶太人正在經歷滅絕。
這種滅絕不僅是東歐的種族屠殺,還有西歐的種族歧視,為了擺脫不利的狀況,正有越來越多的西歐猶太人選擇放棄猶太人的身份,包括他們的文化、宗教。
也就是說,猶太人不僅要經歷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還在經歷被其他民族同化的過程,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正在滅絕。
如果想要拯救這種危局,需要一個新的生存之地,一個新的生存方式,一個可以重新凝聚信仰的地方,巴勒斯坦完全符合這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