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學習《圣經》的結果,使得我對以色列這個上帝揀選的民族,以及發生在以色列這塊土地上的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翻開了了《我的應許之地—以色列的榮耀與悲情》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阿里.沙維特Ari Shavit, 1957年出生于以色列的雷霍沃特。這本書的寫作,是基于作者對以色列人—包括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大量采訪和討論而記錄的一個個真實的故事。
現代意義上的以色列這個國家,是直到1948年才成立的。在這之前的歲月里,以色列這個特殊的民族,分散居住在世界各地,他們沒有領地,沒有國家,也沒有所謂的自由原則和國家主權原則,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稱之為祖國?!段业膽S之地》這本書講述了近代猶太復國主義者從1897年開始,所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跡,所經歷的榮耀與痛苦,以及作者對該過程中道德復雜性的思考。
在即將進入20世紀的時候,全世界約有1100萬猶太人。其中約有700萬在東歐,200萬在中歐西歐,150萬定居北美。除了定居在北美和西歐的猶太人,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的處境已經開始惡化。一種新的,基于種族歧視的反猶主義正在興起,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此起彼伏。
1897年,作者的曾祖父赫伯特.本特威奇這位在倫敦上流社會已經站穩腳跟、家境殷實的紳士帶領著來自倫敦的21名猶太復國主義者,懷揣著要讓猶太同胞再次安居于祖先的應許之地的志向,穿過地中海,從雅法港口登岸,踏上了以色列這塊土地。他們前行考察的路上,對于已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阿拉伯人,他們選擇性地“看不見”。還有一個可能的觀點是,那個時候這片土地上,巴勒斯坦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自覺,也沒有民族運動這一主張。這片土地還屬于奧斯曼帝國的偏遠之地。這種情況下,一名來自大英帝國的驕傲公民,將這片土地視作一塊無主之地、一塊猶太人可以合法繼承的土地,也就不難理解了。作者將曾祖父的車隊描寫為歡樂的殖民地車隊。曾祖父赫伯特.本特威奇代表的是非社會主義的猶太人,他們基于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他們受到的是浪漫主義、保守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影響,他們心中的愿景是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和平共處在一塊土地上,幸福地生活。
時間推進到20世紀20年代,巴勒斯坦烏托邦社會主義嘗試的失敗和東歐猶太人的嚴酷危難迫使猶太復國主義尋找新的出路,建立了龐大的共產主義殖民地—基布茲。組織龐大,紀律嚴格,類似布爾什維克風格。因為自由、親近和個人主義與職責和使命是不能兼容的。他們具有鋼鐵般的反抗精神,對抗著所有的困難。他們在深谷里扎下營地,建立了艾因哈羅德。
到1935年時,猶太復國主義已不需要先驅者們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犧牲,它已經有了一群中產階級,生活舒適而悠閑。它有了城市、城鎮、殖民地和村莊。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已經超過了巴勒斯坦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建立了希伯來大學和以色列理工大學。那時縈繞在人們心中的不僅僅是成功感,還有正義感。在那段時間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對當地阿拉伯人造成的不公平還是有限的。猶太人的資本、技術和醫療都為當地居民帶來了福祉。然而反對猶太人的阿拉伯民族運動卻正在醞釀之中。從1936年開始,阿拉伯人的恐怖襲擊與猶太復國主義的報復行動愈演愈烈,阿拉伯大起義到1938年達到高潮,阿拉伯人試圖占領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直到1939年春,英國以鐵腕鎮壓了阿拉伯大起義。猶太復國主義已經不再抱有幻想,它意識到,1936~1939年的殘酷內戰僅是個開始。 到1941年夏天,面對阿拉伯和納粹的雙重威脅,如果不使用暴力,猶太復國主義將以失敗告終。僅1942年,270萬猶太人被納粹屠殺,全世界每六個猶太人就有一個被殺害,每四個歐洲猶太人就有一個死于疾病、饑餓、槍殺或毒氣。自中世紀以來,從未有過這樣規模的人類大災難。但是特本金、古特曼等精神領袖將災難變成了使命。古特曼提出的馬薩達精神重塑了猶太復國主義,塑造了以色列國家的未來。
以色列于1948年建國之后的42個月內,遷入的移民數量超過了本地居民數量。這些移民多數來自隔離區和集中營的幸存者,使得國家經濟趨于崩潰。到20世紀50年代,以色列的經濟跳躍式地發展,政府興建供給房,安置國民。這個時候的以色列就像一個打了興奮劑的國家,發展迅猛。政府致力于全民就業,為每一個人提供住房、工作、教育和醫療保健。是世界上最平等、民主的國家之一。這個時候的以色列是一種公正的社會民主主義。這個猶太國家是一個人造的奇跡,然而奇跡的根基卻是背棄--把巴勒斯坦從地球上抹去了,70萬巴勒斯坦人無家可歸。也背棄了猶太人的過去和猶太人經歷的大災難。
20世紀60年代,以色列又創造了另一個奇跡--成功研制出核武器,對周邊的阿拉伯國家起到了有效的震懾作用。從而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然而,以色列內部也有著各種不同的政治主張和聲音,有的主張建立一個以色列王國,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色列法定國土之外,建立以色列定居點;有的主張在同一片土地上,與阿拉伯民族和平共處。于是有了鴿派,鷹牌,左派、右派之分。然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要如何才能打破文化、宗教上的隔閡,在一塊共同的土地上和平共處,和諧生活,卻是一個迄今為止難解的問題。以色列這個國家,猶太人這個民族,未來會何去何從?作者在書中也表達了深深的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