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一副看起來什么都懂的樣子。
你給電車換了原裝電瓶,他會說你:原裝的也不怎么樣,賣的又貴,不如換個雜牌子的,用起來跟原裝的一樣。
你開了公眾號,他給你支招:給每個朋友發一條微信,讓他們加你公眾號,然后截圖給你,寫了文章讓他們轉發。我跟你說,那些大號都是這么干的,還有的從某寶花錢買粉絲呢。這都是套路,你不這樣干,肯定沒粉絲。
你說,你看人家年紀輕輕就創業成功了,真厲害。他說,他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要不就是有個有錢的親戚,那些創業艱難啊,最苦的時候住地下室啦,都是欺騙你們這些腦殘的。沒有背景創業肯定不行,因為這年頭就是關系社會呀!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在浙大培訓時,教授提到自己飲食,一盤西葫蘆用水焯過,拌上香油,他吃得津津有味;他的母親在鄉下收購笨雞蛋給他們吃,兩元錢一個的笨雞蛋,他常常送朋友們一起分享。
然后,身邊就有人說,這教授有毛病,養生走火入魔了吧!還有人說,鄉下的笨雞蛋不一定是真的,還兩塊錢一個收購,腦子秀逗了吧!還有人說,他是因為年紀大了,所以口味清淡,一定是想多活幾年。
我當時就呵呵了。吃著地溝油,向往食甘厚味的食物,無肉不歡的人,當然不會理解素食主義、輕斷食主義者的世界。正如我們穿一件幾百元一件的上衣就覺得很奢侈了,根本不了理解為什么有人花幾萬塊錢買一件內衣。
像我們這種還停留在“肉是最好吃的食物”階段的人,怎么能理解留學回國、穿著私人定制襯衣的教授的飲食觀呢?
無知不是我們的錯,可是“以已度人”就是我們的淺薄了。很多時候,你看似洞若觀火,實際只是站位太低而已。
02
讀書的意義是什么?大概就是看過了很多風景,看過了很多人生,便不再把自己當成衡量萬物的尺度。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拿自己的主觀意念去評判他人是非,似乎我們就是至高無上的“度量衡”,是萬物的標準。
就像《一個人的朝圣》中,一對夫婦知曉了哈羅德在毫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準備步行627英里去看他身患癌癥的老友的計劃時,那個男人表示那是不可能實現的,那個女人說他:“你每次都是這樣,一有人做一些你沒做過的事,你就忙不迭地說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前段時間,我在帖子里看到很多大學生村官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村民做貢獻。有的為村里開辦幼兒園;有的開淘寶店,賣村里的特產;有的找到自己的大學教授,為村民聯系培訓班;還有人籌資建蔬菜大棚種五彩西紅柿。我們討論這個事情的時候,很多人質疑,說這只是在“作秀”。
他們說,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能干什么呢?這些都是糊弄上級的“政績”。
在他們眼里,這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剛出校門的大學生肯定更是做不到了。可是憑什么就要看低那些抱著一腔熱血從城市回到農村創業的大學生呢?你認為的“毫無前途”,也許是別人眼中的“重大時機”。
尤其是抱著這樣想法的管理者,他們總是以“刻板的印象”看待別人。看似對“套路”把握得很透徹,其實呢,識人不明,只會錯失一個又一個的人才。
我們不斷學習,不斷走出去看外界的風景,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不僅是為了提升自我,更是為了開闊思維,不再以自己作為評判標準。
人,往往要走出“小我”,才能真正體驗人生的多姿多彩,才能遇事不囿于自我,不封閉內心,才能為人生打開波瀾壯闊的篇章。
03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
我們在嘲笑別人的時候,沒有看清自己其實是只“井底之蛙”;我們在質疑別人言論的時候,不知道原來是自己沒有體驗過浮華。
叔本華說:你所看到的世界不過是你內心所投影出來的世界。
科學家用美麗的公式去看待這個世界,哲學家用理念的思考去看待這個世界,藝術家用色彩的變換去看待這個世界。馬克斯韋伯提出了價值中立的觀念,想把事實和價值分離開來。可是人們“對不同事實的選擇性研究”和“對同一事實的不同解讀”都不免會摻雜自己的觀點。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我們很難改變自身對事物的一些看法,但是我們可以不斷提升自我的認知能力,來接納那些跟我們預期不符的事情。
我們要不斷學習。一個三本學校的學術大牛,到了名校或許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在一個小城市呼風喚雨的土豪,到了京滬基本上就毫無存在感了。我們要牢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古訓,不要總覺得自己有多么牛逼。“不滿是向上的車輪”,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你的眼界螺旋越大,你便越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我們要學會謙遜。“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對于不了解的事物,要保持謙虛謹慎的作風。不要不懂裝懂,貽笑于大方之家。當我們囿于小我,在自己的“成就簿”上不省人事的時候,你要時時提醒自己:“不是你多猛,只是平臺冷;不是你多闊,只是對手弱。”
我們要學會審視自己。當你評判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你了解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嗎?你知曉人家的生活背景嗎?即便是給那些向我們求助的人出主意,也一定要記得多從他人的角度出發。不然在我們的價值觀為主導的審美意識和自我標準之內,一味對別人的生活指指點點,很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傲慢之中。
不要總是一副“我已經參透人間萬物”的傲氣,不要為自己在小小的世界取得的成績激動不已,我們要做的,是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攀爬高峰。
當看過足夠的風景,便不會認為自己便是上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