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高山上的小郵局》,第一關注的不是這個故事,而是這些故事的講述方式——書信。
我是比較戀舊的,家里至今還保存著一些書信和賀卡。但也不是全部,很多也因為多次的搬離而不知去向。我突然想翻出來看看,那些承載著青春的舊時光。
有多久沒有收到信了?除了銀行的對賬單,還有誰在寫信嗎?前不久去烏鎮,里面有一老郵局,里面滿是人群,買的多是賀卡,沒有人選擇郵寄一封信。
在匆匆忙忙的人群中,心情也是嘈雜的,不適合寫信。
寫信是沒有電話、沒有電腦的那個時代一種必要的交流方式。上學時,安靜的周末,就開始準備寫信,算著誰的該回了,誰的該到了。然后將自己的心情寫進里面,繼續等待下一次來信。
寫信的對象不同,內容、語氣、多少就不同,同一件事情寫來可能一筆帶過,也可能娓娓道來,這種感覺很奇妙。所謂見字如面,從文字中你會感覺到寫信者的情感,然后一起快樂或傷心。
寫給父母的一向簡單粗暴,就如完成一個作業。寫給朋友就有趣的多,但也有親疏遠近,有些不好意思不回復的就敷衍了事。寫給那個暗戀的他就比較費心思,既不能表現太急切,又不能太疏離,總讓人絞盡腦汁。
同樣,收到來信的時刻也很歡愉。不管意料之中還是意料之外,總是很幸福。千里之外還有人掛念著你,想和你分享那些生活瑣事、日常點滴,也會互相激勵,說點大道理。兩個時空在信中交互,曾經的友情未曾因此而遠離。
年少的我們,還會故意把信紙折成奇怪的形狀,心形、紙鶴、帆船……表明自己的特別。還會選擇郵票的貼法,表達自己隱秘的情感,無所謂對方是否知曉它的含義。現在只記得郵票倒著貼表示我喜歡你但不敢告訴你。
我一直認為文字表達情感要比語言更適合,雖然不直接,但是更深情。有些話說出來會很別扭,但寫出來就不那么難為情。
是的,郵件、微信、qq,我們有的是渠道聯系。電子郵件永遠不會沾上淚水,那些千篇一律的字體就像千篇一律的人,沒有情感。看著那些手寫的字體,就像本人站在那里,你能看到他活靈活現的樣子。
《從前慢》寫到,那時的車馬郵件都很慢。是啊,總要在路上耽擱幾日才可以達到收件人手中。雖然等待的時間很折磨人,但也是優點,你不會馬上收到答案,這既讓你提心吊膽,也讓你心懷期待,即使判了死刑,也希望答案來的晚一些吧。
“寫一封信,信的長短,寫的好壞都不重要。”可是寫給誰呢?
翻著那些泛黃的書信,有的還在朋友圈里,偶爾聯系;有的卻已杳無音信;有些知道還在,卻遲遲沒去聯系。各人在各自的生活軌道上前行,漸行漸遠。有時候想問候一下,除了你好卻想不起要說些什么。
看著那些模糊的字跡,突然想知道我曾經寄出的那些信是否還在?如果把雙方來往的信擺在一起看,是不是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