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千年前的一封信
這些日子,高考的考生們經歷過嚴峻的考驗之后,已經到了等待錄取通知書的最后時刻,相信考生和家長的心情依舊是忐忑不安。
都說高考很殘酷,因為除了考前的準備和壓力,每年都有許多因高考失敗而想不開的孩子,今年好像又增添了想不開的家長,這些家庭要承受的不是一時而是一世的痛苦。
我倒不覺得這是高考本身的殘酷,在全面的素質教育里(假如我們的教育能做到全面),學習成績始終應該是重要的一項,這沒什么不對。
造成悲劇的還是高考之外的東西。
我從歷史書上借鑒一段公元前3000年前,一位埃及父親寫給兒子的一段話,他是這樣說的:
學習寫字要用心,學會了什么重活都可以甩得遠遠的,還能當名氣很大的官。書吏是不用干活的,還能指揮別人……
你不是有書吏寫字的玩意兒嗎?就是那玩意兒,能把你和劃槳搖櫓的人區分開來。
我親眼見過在爐口邊干活的金屬制造工,十個手指就像鱷魚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魚卵還難聞……石匠的活兒是對付各種堅硬的石頭,干完活時胳膊都抬不起來,只好整夜卷縮著身子睡,等到太陽一出來,就又得去干活。他的膝蓋和脊椎都快碎了?!N田的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嗓子粗啞得像老鴉叫,十個手指時刻不得閑,兩條胳膊叫風吹得干瘦如柴。他休息的地方,如果他真能休息的話——是爛泥地。……
用心學習吧,兒子。實在沒有什么可與學習相比的。在校學習一天,得到的好處一輩子也想用不盡。
看看這段話的開頭和結尾,似乎和一個現代人教育自己的子女所用的觀念和語言沒有什么分別。中間的一段與其說是揭露了被剝削階級的苦難生活,不如說是強調了上層社會和下層民眾的強烈對比,雖然這里并沒有直接描上層階級的實際生活,但人們的等級差別卻已經一目了然。
似乎今天的工人和農民都沒有了像3000年前那樣的悲慘境況,但是如果我們把3000年前的上層和今天的上層做一下對比就會發現,上下的差別不是在縮小而不是在增大。
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似乎更應該感恩于科技的進步而不是社會的變革。
二? 他們怕什么?
那么,考生和家長們怕什么?他們是害怕“劃槳搖櫓”嗎?還是害怕對“書吏”生活永遠無法企及的現實?答案顯然是后者,他們是怕淪陷在底層的差別里不得翻身而已。因為畢竟,高考對于這些孩子來說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富人家的兒子會因為高考失利而跳樓嗎?不會,因為那對他們來說,后果并不嚴重,他們有的是高考以外的機會。
清華大學每年都會對生源的家庭狀況做一個詳盡的統計,他們調查的結果是,清華學子中,大多數孩子家庭境況良好,環境條件優越,他們的父母大都是社會上層的人士,他們不用為家里的經濟境況分心,不用負擔沉重的家務,眼界也相對開闊,他們所見識和經歷的與低層的孩子完全不同,他們從小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而生活在中等水平以下的孩子從小就眼看著父母相對艱難的處境,他們不但要受制于較差的家庭環境,為家里的窘境承受精神和身體上的壓力,并且在外面也會相對受到一些歧視。這些都是他們急于要擺脫自己所處階層的原因和動力。
而可悲的是,孩子的學習習慣是需要從小進行培養的,底層的父母既無法提供學習上的幫助,也多數不知道提供學習的氛圍,這便是孩子學習相對較差的原因。
有人說,人生不只高考這一條出路,這話說得沒錯,怎樣都能活,可就看怎么活。
就像有些宗教不把本宗教之外的其他人當做人看待一樣,許多人也是不把本階層以外的人當做人來看待的。我親眼見過我們本地的一位很有上層身份的人,在飯店里因為女服務員的一點失誤,當場對一個怯怯生生的女孩子扇耳光的兇惡樣子,當時真想也扇他一巴掌解氣,如果我比他還有身份的話,我當時就是這樣卑微的在想。
服務員的遭遇是我們這個社會底層的普遍遭遇,經濟基礎永遠決定著上層建筑。
如果環衛工人能拿到足夠的工資為自己提供優越的生活,能住在100平米以上的房子里,養老金足夠他們無憂無慮的度過晚年,相信人們也會對他們高看一眼,尊重一下他們的辛勤勞動,對他們的付出報之以應有的微笑和感激,而不是對他們投之以輕蔑、嫌棄的眼光。那么誰還會那么害怕起早貪玩的干活呢?哪一個家長還會這樣威脅自己的孩子說:考不上大學你就去掃馬路吧!
三? 人類需要新的文明之光——“平等”
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我們不得不承認許多人是沒有獨立奮斗的天分的,就像看同一本書,人們在書里得到的啟示是不同的,這就是天資的差別。有些孩子失去了大學的平臺,就等于失去了一生的機會,他們再也無望身份的改變,這是他們不惜用生命逃避生活的不公的主要原因。
階級分化曾是人類從部落文化開始進入到古典文明的一個顯著的特征,階級差別在3500年前,人類最早的文明之光在蘇美爾地區出現以后就一直存在,人類從牛耕時代,到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再到核反應堆的巨大科技進步,預示著人類越來越脫離了艱辛的生產歲月,也意味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讓人類文明的發展能夠回到相對平等的“原始”狀態,也就是社會的變革,才是我們下一步需要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