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迎來國慶長假,這幾日藍天白云,秋高氣爽,平日工作里緊繃的神經終于可以暫時放松一些。假期的第四天,我來到河北遵化的清東陵遺址游覽。清東陵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規整的古代皇家陵園。帶著“皇陵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好奇心,我開啟了清東陵的游覽。
一早從北京出發,來到東陵已是中午時分,進入景區后,先要乘坐游覽車依山前行。說起東陵的選址,相傳是順治皇帝在狩獵時來到此地,發現這里依山環水,景色天成,乃風水寶地,遂命將皇陵定于此地。天氣晴朗,未見皇陵,我已被郁郁蔥蔥的山林所吸引,果然是“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在游覽車上,講解員介紹了東陵有很多景點都是歷史之“最”。石牌坊為國內現存最寬,五間六柱十一樓,歷經330年而絲毫未損;孝陵神道長達六公里,為清代最長;孝陵神道兩旁是清代規模最大的石像生,有坐獅、立獅、臥駱駝、立駱駝、臥象、立象、文官、武將等共十八對。乘坐游覽車一掠而過,透過兩旁的石像生仍依稀可見昔日皇家祭祀時的威嚴與隆重,只是那一對臥象竟被雕刻的“萌”意十足。
東陵共建有皇陵五座,整體布局采用傳統“居中而尊”的中軸線設計,以清朝入關后第一個皇帝——順治帝的孝陵設為軸線的中心,康熙、乾隆等四位皇帝的陵寢依照輩分列東西兩側。由于這五座陵寢相距較遠,為方便游人參觀也便于管理,景區安排了游覽車穿行其間。我們先后參觀了乾隆帝的裕陵、裕妃園寢、慈禧陵、康熙帝的景陵和順治帝的孝陵。
東陵既占盡獨特的山川自然之美,也與皇家陵制一脈相承,建筑設計體現出歷史文化特點。經過一下午的游覽,我對清代的皇陵設計也逐漸熟悉起來。走近皇陵,先要經過一處石橋,陵園內的建筑主要有碑樓、隆恩門、隆恩殿、配殿、寶頂等。碑樓內一只石刻的神獸馱著高高的石碑,上刻有皇帝的廟號和謚號。清朝是多民族統一的國家,自關外起清太祖皇太極就提出“滿蒙漢”一體,并立為清朝的基石,皇帝的廟號和謚號也由滿、蒙、漢三種文字構成。古人講究蓋棺定論,廟號和謚號表明了皇家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是對其生前功績的評價,我卻覺得讀起來像是“一聲嘆息”,百年之后,皇帝的功過還不是任由后人評說。回來細查,這只馱石碑的神獸叫赑屃,傳說為龍九子之第六子。隆恩殿是陵園的主要建筑,殿前的月臺上陳設有銅鶴、銅鹿,進入殿內高聳的木柱很是醒目,殿內設有清代珍品展覽和皇帝生平的文字介紹,在帝王生命的終點處回望其一生,仿佛置身一堂歷史課,游客們紛紛駐足閱覽,追懷古人,或驚嘆皇家建筑氣勢之恢弘,或感慨皇室生活之驕奢無度,鮮有人去細細品味殿內外一石一木的建筑價值所在。
最能體現清東陵特點的大概要數地宮了。參觀時康熙、順治帝的地宮都沒有開放,印象最深的是乾隆裕陵的地宮。來到地宮,穿過層層宮門,抬頭望去,石門、石壁和穹頂都布滿了佛像和經文,豪華氣派,讓人震撼,難怪被譽為“石雕藝術寶庫”。相比之下,其他陵寢的地宮都只是光禿禿的石板,沒有任何雕刻的痕跡,可見當時國力之富強,也透露了乾隆帝藝術審美方面極盡繁復的偏好。裕陵的地宮內滲水嚴重,潮濕陰冷,而且游客眾多、擁擠不堪,我只匆匆看了一眼,還記得穹頂處雕刻了大小相同的三個佛像,令人感嘆工匠之不易。
清東陵有“地下看乾隆、地上看慈禧”的說法。慈禧皇后的陵墓位于裕妃園寢的側面,陵園內隆恩殿前的丹陛石,獨有鳳在上、龍在下的設計,彰顯了慈禧在世時至高無上的地位。殿內正在舉辦慈禧書畫藝術展,對于晚晴末年實際掌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人物,世人多詬病的是她的垂簾聽政,而不了解她對書畫藝術的喜好和追求。站在慈禧御筆的書畫作品前,我無從評判她的藝術造詣,也很難想象作者是一個用盡鐵腕手段的女強人,只是猜想這方寸之間的藝術世界也許不失為一種精神寄托吧。慈禧陵被譽為“清陵之冠”,殿內外的裝飾異常華麗,貼金彩繪,金碧輝煌,資料上說慈禧陵墓內隨葬的金玉珠寶更是數不勝數,價值連城,可惜在很早就被盜墓賊惦記,在慈禧入土為安二十年之后悉數珍寶就被洗劫一空。
關于清東陵,有很多故事傳說和待解的謎團,最了解這些故事傳說的大約是附近的居民了,聽說他們大都為滿族人。在景區內,除了游客,還遇到了很多居民,他們在道邊種起了莊稼,還設起水果蔬菜的采摘園和賣瓷器古玩的攤點作為營生,最具人間煙火氣的要數路過的一家小吃店了,一邊是包餃子的現場,一邊是熱氣騰騰的餃子出鍋,讓人暫時忘卻了皇家的威儀,仿佛誤入了某個好客的農民伯伯家里一般。
此次半日清東陵的游覽,我第一次了解了帝王家的喪葬,感受最深的是其間體現出的古代禮制。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皇權發展達到了頂峰,對于古代禮制的承襲也是非常嚴格。神道上設有莊嚴肅穆、象征儀仗隊的石像生;神道有三條道,棺槨走中間、皇帝走右邊、大臣走左邊;每一處陵園都設有盛放貢品的石五供;大小陵寢之間也是主次分明、尊卑有序;殿宇、城桓、門坊、道路,金黃碧綠,氣勢恢宏壯麗,秩序嚴謹,清東陵不失為一部鮮活的教科書。延續千年的喪葬禮制,存乎于每一個帝王陵墓的設計、建造之中,也存乎于每一次祭祀的大典之中,正是這不能被僭越的禮制使得君王成其為君王,而地域龐大、人口眾多的古代中國能夠延續幾千年,也與這禮制有著必然的關系。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置身古代皇陵之中,不禁感嘆其建筑工事之繁重,更嘆息那祭拜天地、祭拜祖先的儀禮已化為景區的一場場表演,不知是否能在觀看的人們心中留下些許痕跡。游覽結束,返回北京已是夜晚,回到熟悉的城市,身體疲憊,但參觀半日的那份感受使得內心更充盈,這感受也使得歷史不再是冰冷的知識點,似乎帶著些許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