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后第一個周末,上了六天班,好不容易盼來了周末。但是領導開早會時笑著問我,要不要去招聘會體驗一下招人。我開心地說,好啊好啊,還從來沒去招過人呢。
一直合作的老師,在微信上發來消息,這周末要開始錄制荔枝電臺的節目了,你周末什么時間方便。我頓時傻眼了,哪有時間啊,但是早就答應了幫忙錄節目,總不能臨陣脫逃。
老公說,天氣不錯,這周末去打球吧。我很想去打球,嘴上說著好啊,這個安排正合我意,心里卻打鼓,好像沒有時間啊。
真是一個忙亂無措的周末。我在周六早上7點的地鐵里翻開了這本《可愛的詛咒》,看得心煩意亂。很明顯,我就是一個中了“可愛詛咒”的人,是一個生活在“期望的牢籠”中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被淹沒在別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事實上,就連想到改變,比如拒絕某個請求,都會覺得害怕。”
是的,我很害怕拒絕,我怕拒絕了領導,他會覺得我不上進,拒絕了老師,他會對我失望,拒絕了老公,他會覺得我不夠愛他……你呢?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你會像我一樣恐慌緊張嗎?
一切從“可愛的孩子”開始,“關于我們是什么樣的人以及該怎樣為人處世,很多深深植根于腦海里的觀念源自我們的童年”。我的“死板的個人規則”是內心深處希望得到“權威人物”的認可和贊賞,這本書把我帶回到九歲那年的五一勞動節。
爸爸帶著我和妹妹在自家后院搬磚,不一會,爸爸就表揚了妹妹干活又快又好。聽到爸爸對妹妹的表揚,我更加努力地搬磚,汗水一直往下淌,也來不及擦一把,但是爸爸一直沒有夸贊我,那種失落今天想來依然深切。現在回頭看,爸爸無意中的一句贊賞對還未具備理性思維能力的我來說,造成了一個誤導。我把無條件的父愛當做了有條件的愛。“愛,可以是有條件的,也可以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愛意味著沒有附加條件,有條件的愛是“我只在你做某些事或不做某些事情時愛你”。 爸爸,在九歲的我心目中是絕對的權威人物。我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沒有得到表揚。
每個人生階段,都有不同的“權威人物”出現,甚至只是身邊的一個普通人,我都在意他們是否喜歡我,是否認可我,我是一個“認可追求者”。一直很辛苦地學習、工作,希望得到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贊賞的話語。對于權威人物的要求,我從來不敢說“不”,其他人的要求,哪怕委屈自己,我也盡量“遵旨”。
作者說,可愛的詛咒能夠生效就是因為不夠自信和堅定。“在任何給定的關系或情境中,我們的反應都與信心有關,而這主要取決于早已形成的一整套觀念、情感趨向及處理問題的方式。”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接受的是肯定、足夠的愛和認可,長大成人后,他也會認為自己是被值得愛和珍惜的;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否定、打壓或者忽視,長大后,他更有可能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愛,不值得被別人尊重,更沒有權利說不。
書里的咨詢者,包括作者自己,都是深陷“可愛的詛咒”的人。本書共十一章,前幾章說明了“可愛的詛咒”如何產生,如何影響到咨詢者的生活,后面幾章列舉了多種具有實操性的解除”詛咒“的方法。
”你也有好好愛自己的權利“,先從愛護自己的身體開始。認真聆聽身體發出的每一個信號,違背自己的意愿,按照別人的期望去做事時,身體會出現怎樣的反應。記住身體的提示,看看對自己隱瞞了哪些真正的渴望感覺。
通常,可愛的人總是把時間、精力、金錢和愛奉獻給其他人,唯獨不給自己留一點點。“試著做你自己的父母”,當你在遭受困境時,要給內心深處的孩子無盡的愛和鼓勵;“一日三好日志”,記錄生活中的小事,從中挖掘自己的價值,尋找讓自己覺得幸福快樂的東西;“你值得這世上所有的美好”,尋找能夠讓自己建立起積極的自我感覺的活動,并投入其中,不會因為別人的請求改變自己的計劃……
“敢于讓人失望”,“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第二個周末,老師打電話讓我跑幾十公里去幫他做一點技術工作,我拒絕了,這是我第一次說“不”,特別痛快!而他,也并沒有像我所料想的那樣會生氣。這個小小的試驗讓我信心大增。
雖然這本書并沒有藥到病除的功效,因為植根于內心深處的死板個人規則著實頑固,需要很長時間的實踐和努力,但是一想到自己擁有好好愛自己的權利,想到自己可以大膽說不,可以練習著讓自己越來越勇敢自信,這種感覺真是棒棒噠!
滾蛋吧,權威人物的認可和贊揚!滾蛋吧,別人的眼光和看法!我要對內心深處一直藏著的九歲小女孩說一句”你真的很好“。
附:個人權利法案的內容(我把這作為愛自己的宣言!)
我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及價值觀。
我有權做自己。
我有權說“不”。
我有權犯錯誤。
我有權改變自己的主意。
我有權說“我不明白”。
我有權覺得自己對其他成年人的問題不負有任何責任。
我有權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有權不依賴別人的認可。
微信公眾號:小確幸(hixiaoquexing),豆瓣ID:倪大芳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系n198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