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和尚門前是非多
? ? ? ? ? ? 雙面嬌娃真亦假
濟因幾個僧人陰差陽錯的和一個陌生的白衣女子相遇,白馬不但沒有逮到,還差點和女子大打出手,壞了空門的戒律。他們步伐極快,不消片刻已然接近寺門。但在門前,一位兩眉白須的老僧,盤坐在石盤之上,閉目誦經。
這位老僧不是別人,正是他們的師父,了圓大師,而大家所說的濟因,正是帶發修行的王子風。
原本身為大徒弟,平時見了師父都是畢恭畢敬,不敢有絲毫的造次。他臉色凝重,像犯了錯的孩童,向師父行禮道:“阿彌陀佛,師父您為何獨自坐于空地?”
了圓大師微眼看了看原本,說道:“為師在等野雁回巢。”
原本臉色鐵青,不敢再多言。
了圓大師又說:“這次又是誰帶的頭啊?”
王子風上前行禮道:“師父,是濟因帶的頭。”
了圓大師不知從哪里變出七寸長的戒尺。
“濟因,既然你知道佛門規矩,為何屢屢犯戒?我若再不懲治于你,怕是帶壞了下面的師弟。濟因,你可明白為師的一片苦心。”
濟因不敢有半點怨言,師父打徒弟,天經地義,況且師父對自己有天恩再造。
“師父,弟子知錯。愿意接受懲戒。”
“原本,接戒尺,代師行律,杖掌心五十。”原本低頭行將上前,接過戒尺:“是,師父。”
濟陽比濟元膽子還小,躲在一邊,更是大氣不敢出。看到大師兄拿著厚厚的戒尺要打濟因,嚇得臉色煞白。嘴里嘟囔著:“完了,完了。大師兄,濟因師兄……”
“濟因,我可真打了額。”
“原本大師兄,你還不知道師父的用意嗎?師父讓你代打的意思就是那個嘛……”
“你是說真打假使力?”
濟因擠了擠眼,小聲道:“這還有假,快點吧,要不然師父可就要真打了。”
原本依照師父的“原意”打滿五十下之后,向了圓大師回稟:“師父,打滿五十。”
了圓大師睜開雙眼,站立起來接過戒尺,笑道:“懲戒受了,你們這群小子也該面壁思過。”
“是,師父。我們上早課去了。”眾人輕手輕腳的進了寺門。
“濟元,你們空手回來的?怎么不給師父帶點好東西?”了圓大師在背后問道。
“啊,師父,我,我不知道。”濟元完全迷糊了,師父怎會問他。
了圓大師笑哈哈道:“哈哈,沒事,去吧。”
經過師父嚴厲的懲戒之后,他們幾個接下來的十幾天都老實了不少,除了面壁思過就是誦經習武。直到有一天,習武堂的師兄來報,永福寺出事了,竟有道姑上山找方丈。
“難道真和方丈有什么關系?”濟元嘀咕道。
濟因笑嘻嘻的對原本師兄說:“不如我們溜出去瞧瞧?”
原本師兄默不作聲,搖了搖頭。
“大師兄,師父也沒讓我們有事不幫忙的,對吧?”
“這個嘛,不好說。”原本還是不動。
“你們不去,我可去了。師父這時候肯定也在現場。”濟因穿好僧袍就要離開思過房。一邊的濟元不答應了,拉住濟因說:“師兄去帶上我唄。”
“也好,我們兩個先去看看,再回來把事情講給你們聽。”
濟陽豎起大拇指說:“這樣最好,既沒危險,又有故事聽。”
“就你機靈。”濟因朝他一笑道。
濟因濟元兩人出了思過房,不敢直接去大門前,只好繞道大殿側門,翻墻而過,爬過一片草叢,在大門圍墻斜側蹲下。一抬頭剛好能看見門前。
話述另一頭。了圓,了空,了方等高僧齊聚門前,而對面站著的竟是兩個年輕貌美的青衣,藍衣道姑。
年長一點的青衣道姑上前行禮道:“我倆托清修觀師祖師父之命,有信要親自交給你們方丈。”
了方大師的大徒弟濟生上前單手禮佛道:“阿彌陀佛,你等小輩豈能見方丈,更何況你們還是道姑,于情于理都不可。”
“哦?你不知其中緣由,便不由得我們見方丈,哪有這般道理。既然是有信送與你家方丈,想必方丈清楚其中之事。難道是方丈做了什么羞愧之事,不敢露面。再者,如不是師祖師父之命,我們也不稀罕來你這臭薰之地。”
“阿彌陀佛,好一張利嘴。”了空大師不卑不亢言道,“方丈自然不是你說的不敢露面,而是前幾日有事去了林隱寺,至今暫未歸來。你若信的老衲,把信交托于我,我定轉交給方丈,你看意下如何啊?”
青衣道姑想了想道:“既然是這樣,我等就將信托付大師了。”
濟生上前一步去取青衣道姑手中的信件。不料她一個脆步閃身而去,離了空大師盡在咫尺。“呵呵,我說過把信給大師的。”
“阿彌陀佛,仙姑說笑了。你等之事已經了結,是否該離開呢?”了空大師使出一指,就將青衣道姑手中的信件彈到了濟生的手中。
青衣道姑嬌身一震,不自覺的往后退了幾步。心道,高僧就是高僧,武功高深,我等速要離去,免得難以脫身。于是,她使出一道真氣,飛落在藍衣道姑的身邊。小聲說道:“師妹,我們這就離去,走。”藍衣道姑點了點頭,加快步伐跟在師姐的身后。
濟因倆人一直躲在一側觀望,雖然能看見正發生的場景,但事情的真實情況卻因離得偏遠無從知曉。他看了許久,終于把重點落到了青衣道姑的身上。他扯了扯濟元的衣角,道:“你仔細看看那青衣道姑,是不是有點眼熟?”濟元處在半迷糊狀態,接過話道:“好似那日騎白馬的女子,但又有一點不一樣。”濟因微微一笑道:“一個道姑,一個仙姑當然不一樣。”眼見兩個道姑下山離開,濟因急忙道:“濟元,你先回去,我去追那倆人,想辦法問清楚事情始末。”說完,一溜煙從旁測小路飛奔而去。濟元剛出家不久,俗根未盡,免不了諸多好奇,亦隨其后,去追那倆道姑。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