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看朋友圈,看到一篇岳陽新聞網訊 : 近日,著名學者、人民大學前校長、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新書《中國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財》中稱岳陽樓是一家“青樓”、《岳陽樓記》是送給滕子京的“馬屁文章”、范仲淹的慶歷新政就是為了“抓權和摟錢”、“先天下之憂而憂”之時便是“蕩滌天下錢財殆盡之日”、范仲淹的金融創新就是“與民爭利”等系列標新立異的觀點(原標題:學者陳雨露稱岳陽樓是“青樓” 遭索賠315元)。
對于陳行長是何許人,我不認識。對于他的觀點,自有高手駁斥,我不予置評,因為不值得對一個精神病患者的囈語煞費腦筋。這里我只作為一個中國歷史文化的愛好者與敬仰者,對陳做一點猜測。
陳雨露-其實是學者走向政壇一類人的代表或者縮影。大凡學者,一心治學的人,在官場往往是吃不開的,因為治學和為官不是一個路數。學者為了追求真理,往往追根溯源以至于鉆牛角尖,這與官場的求同存異逢迎拍馬人云亦云見風使舵格格不入。因此,能夠從“學者”轉戰官場的陳雨露,多半不會是學者,頂多是披著學者的外衣或者抄襲一個學者的名頭作為當官的墊腳石。學者的基本素養是嚴謹,官員的基本功是嘩眾取寵,陳雨露的“岳陽樓之論”清晰地表達了陳的本質。不過,也不能完全說陳雨露沒有學者的影子,學者喜歡創新,這與官員的標新立異倒是有親戚。作為金融界的學者領導,自然要比同僚多一些裝逼的花樣,不然怎么像當初上位時那樣脫穎而出呢。可是他大概忘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裝逼遭雷劈”的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