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懷念》是部編本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課文,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感情。把此篇作為首篇,應(yīng)該說是眾望所歸。這篇飽含深情的文章,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筆觸,回憶了患重病的母親在自己癱瘓時的幾件小事,一個個平凡的細節(jié)為讀者詮釋了偉大母愛的內(nèi)涵。我想,生活閱歷越豐富的人,越會讀出更多的東西。課文既是作家對母親的追憶,更是一篇充滿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語言含蓄,情感真摯細膩。其中既蘊含了作者史鐵生對已逝母親的深切懷念,又抒寫了因當時只顧自己肆意發(fā)泄而不顧惜母親的那種愧疚之情,以及不懂母愛、不珍惜母愛的那種深深的自責(zé),從字里行間可感受到:失去母親成了心中一種永遠的痛。值得欣慰的是,作者從母親未竟的話語里,獲得了新生,成為一位令人景仰的作家。
教學(xué)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品讀語言,感知母愛,體會情感
教學(xué)重點、難點: 品讀語言,體會情感
教學(xué)準備:學(xué)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了解作者生平。
教學(xué)過程:
(一)設(shè)疑引思,導(dǎo)入新課(1)
當代作家史鐵生曾在《我與地壇》中寫過這樣的話:“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zhuǎn),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我們不禁要問,是怎樣的母親,遭遇了怎樣的艱難,付出了怎樣的愛,讓作者刻骨銘心、深深感恩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寫母親的諸多文章的其中一篇——《秋天的懷念》
(二)淺析標題,明確基調(diào)(1)
從題目中你讀出了什么?
【意圖】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從題目入手的閱讀方法,在前面的學(xué)習(xí)中已滲透。標題點明了季節(jié),文中的人、事、景都和秋天有關(guān)。這個季節(jié)既是母親去世的季節(jié),更是作者覺醒想好好活的季節(jié),里面包含著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懷念,更沉淀了對生命的深刻感悟。
抓住“懷念”,明確感情基調(diào):傷感、沉重。
(三)考考自己,掃除障礙(2)
【意圖】掌握字詞是理解文本的根基,梳理生字詞是每課的必修。
重點詞語,用不同顏色顯示。
(四)學(xué)生聽讀,各談感受(7)
從聽讀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預(yù)設(shè):失去母親的悲痛,對母親的深切懷念,對當時不能理解母愛的追悔和自責(zé),雙腿癱瘓后的痛苦······
【意圖】范讀,重在感染,讓學(xué)生進入情境,體會情感。(在感傷的音樂背景中,教師用緩慢、哀傷、沉重的語調(diào)朗讀課文。)
(五)學(xué)生自讀,整體感知(5)
朗讀提示:1段:對話時的激動 2段:低沉
3段:略愉快 4段:低沉、緩慢
5、6段:沉重痛心 7段:沉著淡定
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人+事)
()的兒子,在()的母親,()的照顧下,()的故事。
(六)品讀語言,感知母愛(16)
(1)母親的哪句話讓作者銘刻于心?作者好好活了嗎?從哪里看出他沒有好好活?(4)
——抓住關(guān)鍵詞句(暴怒無常、我可活什么勁兒)
【去詞品味】把“望著望著”“聽著聽著”改成“望著“聽著””行不行?
——“望著望著”“聽著聽著”是一種沉醉其中的狀態(tài),和“突然、猛地”形成反差,突出內(nèi)心的暴躁不安和痛苦無奈。
【讀出情感】---暴怒無常、絕望無奈、生不如死
【板書】想死
(2)面對我的暴怒無常和痛苦絕望的生命狀態(tài),母親是怎樣做的呢?(找句子,品語言,讀情感)
a【還原心理 感知母愛】(4)
畫出有“悄悄地,偷偷地”的語句。任選一處揣摩母親的心理。
【補充心理】母親心里默念:“兒子啊,-------------------”
【讀出情感】小心翼翼 悄無聲息
【意圖】文中共有四處“悄悄地、偷偷地”,面對我的狂躁和絕望,母親的愛總是悄無聲息。背后藏著的是理解、包容、疼愛、呵護。同時,這樣的小心謹慎和作者的狀態(tài)又形成鮮明的對比。讀出文字背后的東西需要方法突破,補充心理法能很好的起到體會母愛的效果。
b【咬文嚼字 感知母愛】(4)
【換詞品析】把“撲、抓住”換成“走、摸著”,行不行?
——“撲、抓住”寫出了母親當時的焦急、緊張和害怕,唯恐兒子禁不住打擊,失去生活的勇氣。
【質(zhì)疑引思】“忍”住的僅僅是哭聲嗎?那是什么?
——忍住的是內(nèi)心的悲痛,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日,她不希望看到兒子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她懇求兒子堅強的活下去,珍惜生命。
【讀出情感】焦急 堅忍
“擋”住的是什么?寫出了母親怎樣的心理?
——她怕我觸景生情,產(chǎn)生傷感痛苦的心情,失去對生活的信心。細微的動作,卻是細膩的心。
【意圖】抓住重點動詞,是理解母愛的鑰匙。采用換詞法和追問法,能層層深入的解讀母親的內(nèi)心。躲是愛,撲、抓更是愛。一切都取決于我的行為和狀態(tài)。
c【虛詞標點 感知母愛】(4)
“聽說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勸慰
“北海的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 試探與央求
“什么時候?”無意識的隨口一應(yīng)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喜出望外、生怕錯過,怕再惹怒我 遭到拒絕而試探商量
“好吧,就明天。”仍是隨意
“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喜不自禁
“唉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么好準備的!”煩躁
“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guī)闳ケ焙幔磕闫f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激動得絮絮叨叨
【讀出情感】喜悅 親切
【意圖】“吧”和“?”能看出母親一直在探詢、在祈求、在期待。推著兒子去看菊,是母親一直的心愿。小小的想法,卻包含著母親體貼的心。她想讓兒子,排遣煩躁,愉悅心情,堅定勇氣,活得像菊。終于,兒子有了想去的念想。母親喜不自禁,這一天她等待了太久的時間。母親總在察言觀色,我的一切都在母親的目光里。
【板書】想活
課標要求,我們的語文課程應(yīng)“致力于培養(yǎng)學(xué)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尤其是散文教學(xué),如果脫離了文字品析,再讓人感動的課堂,也不是語文的課堂。“對于母愛的表達,一定要回到文中的原句去品”,錢夢龍前輩如是說。帶領(lǐng)學(xué)生進入語言深處去感受,才是語文之本。人物形象的塑造依托于各種描寫,尤其是細節(jié)描寫,帶領(lǐng)學(xué)生從描寫中去讀去品去析,才是理解母愛的不二法門。
新課標指出:閱讀的過程就是教師、學(xué)生、文本三者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是樸實的、真切的。如何讓學(xué)生從真切的話語中感受到母愛,讀出文字背后所隱藏的偉大母愛,這就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dǎo),精當點撥,讓學(xué)生目透紙背讀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這個過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實質(zhì)上是讓學(xué)生在讀中品、品中讀,讓學(xué)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一步步走進作者的心靈。
(3)從哪里可以看出我想好好活呢?(齊讀句子,賞讀含義)(4)
【問題質(zhì)疑】“正”寫出了什么?寫菊的爛漫有何意義呢?
【意圖】結(jié)尾段對于菊花的描寫,很有深意。在此段的品讀中,學(xué)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題目中“秋天”的含義。潑潑灑灑的菊花就是美好生命的再現(xiàn),也是作者內(nèi)心堅強的彰顯。他終于懂得好好活的涵義,也終于懂得母愛的意義,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讀出情感】沉著 淡定
【板書】要好好兒活
(七)對話母親 認識自己
又到秋天,又是一年菊花開,你又來看花了。假如你是史鐵生,漫步在爛漫的菊花叢中,你最想對母親或自己說些什么呢?(寫作、展示)(4)
【意圖】有了以上的鋪墊,學(xué)生對這份平凡但沉甸甸的愛有了深刻的理解,對作者復(fù)雜的情感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樣的微寫作應(yīng)該是理解情感的巧妙路徑。懷念、愧疚、追悔、感恩、好好活的信心和勇氣等,都得以在文字中再現(xiàn),作者復(fù)雜的情感也得以凸顯。
【結(jié)束語】:作者從不想活到想活,再到想好好活,可以說是用母親生命鋪就的。是母親用無私、堅韌的愛,讓兒子獲得了新生。母親就像史鐵生無形的拐杖,助他一步步走上了成功之路。后來的他,就像大雁一樣高飛在藍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動聽的,他的生活之花開得很燦爛,就像北海的菊花······
課后作業(yè):
相信這份愛已經(jīng)觸動了你的心弦,你想表達對母親怎樣的一份深情呢?請以《媽媽,我想對你說》為題,給媽媽寫一封信吧。
4次瀏覽
贊? 評論 轉(zhuǎn)發(fā)
1人覺得很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