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前后大寶的心里歷程
大寶兩歲的時候曾經跟爸爸狠狠的鬧過幾次,讓爸爸給他買一個寶寶(笑哭),理由是小寶寶可以陪他玩。其實我覺得這是要二寶的好時機,因為他還不是很懂得“獨占寵愛“的好處,對小寶的期盼大于抵觸。可是二寶不是我想要,想要就能要啊。
一年多后我懷上了二寶,給大寶做心理建設的時候,開始的時候他是有點抵觸的。他怕二寶分他的玩具、分他的好吃的,但是孕期對他來說很長,前七個月看我對他沒什么變化也就慢慢的接受了要有一個弟弟(妹妹)的事實。
孕28周至39周6天二寶生產,這期間身體就很不舒服,大部分時間都處在臥床休息或者住院的保胎狀態。大寶的陪伴就漸漸的轉移給了爸爸,爸爸平時比較忙,又沒有陪伴孩子的方法和耐心,讓他受了很多委屈。
生了二寶出院后他可憐巴巴的依偎在我身邊,輕輕的告訴我“媽媽你不要再大肚子了?”我問他為什么啊,他回答“因為時間太長了”。我想他應該是想表達,我太長時間不能陪伴他。那一瞬間有些淚目。
小寶大些后我對大寶的關注比生小寶之前更多,原因有以下幾點:
1,小寶一歲以內忽視了大寶
小寶兩個多月的時候受了涼,得了肺炎。感覺一歲以內體質都不是很好,恰好那年冬天流感比較嚴重,發燒、肺炎、喉炎、中耳炎輪流發作,小寶住院的時候會好幾天不回家,在家的時候也更多的照顧小寶。這期間大家都不是很關注大寶,導致他養成了很多的壞習慣和暴脾氣。
小寶大些后體質比較好了,就花費了更多的精力在培養他的好習慣上。
2,生完小寶更有耐心,為前兩年對大寶不當的育兒方法愧疚
一般情況下,寶寶嬰兒時期,父母更有耐心些,無論他怎樣都舍不得發脾氣。等長到兩歲多,他開始小叛逆的說“不”,父母在陪伴他時的耐心會逐漸減少。我也是這樣的。
生了二寶之后,因為二寶處在嬰兒期,處于媽媽的本能,陪伴他的時候我更有耐心一些。耐心讓我發現了更多的不足,想起從大寶兩歲起就變的不太友好的脾氣,就很是內疚。越發的想要溫柔的對他。
3,帶大寶在摸索階段,帶小寶有經驗得心應手
“大寶照書養,二寶照豬養”我是典型的奉行了這個觀點。帶大寶一切都是在摸索,他的小叛逆該怎么處理?他生病了怎么辦?他有壞習慣了該怎么對待?都要去尋找方法然后試驗磨合,尋找和他合適的相處模式。
二寶帶著就相當的得心應手,睡反覺了,不著急,慢慢的糾正就是。生病了,不慌張,觀察兩天再說。有小叛逆了,嗯~不過分理會,不發脾氣不急躁,他高興就好。因為對他的所有行為都沒有過激的反應,感覺二寶很好帶。
再加上大寶處在六歲這個比較暴躁的年齡,所以在家里,同時陪伴兩個寶寶的時候更多的注意力在大寶的身上。
4,二寶是大寶的跟屁蟲,帶好大寶后二寶更好帶
二寶一歲多后他就成了大寶的小跟班,大寶去上學不到中午就問“哥哥哪里去了?”中午午覺睡醒了“媽媽,接哥哥去”
讓我頭疼的兩歲來了,可是碰到了六歲的哥哥乖乖收起了“不”的小刺。
我跟他說“弟弟,玩完玩具了來我們一起收起來”“不”
那邊哥哥躺沙發上喊“弟弟,哥哥想喝奶”顛顛的跑我身邊“媽媽,拿奶”
哥哥喝著奶喊“弟弟,哥哥餓了,給哥哥拿個面包”又顛顛的跑我身邊“媽媽,面包”。
我帶他讀繪本,各種扭動,不愿意。哥哥在那讀繪本,哥哥讀什么他學什么。現在每天會從嘴里猛然的跳出來一些話。比如“唐,李白”“Are you ready?”“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三字經背的還挺長。
但是真心不是我教的(笑哭),所以帶好了大寶,連二寶的語言啟蒙都省了。有一個習慣比較好的哥哥是很重要的。
5,如果我不多關注他,沒有人真正的關注他想要什么
其實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關愛弱小。月子里我沒有多關注大寶,他白天上幼兒園,晚上爸爸帶著出去玩,然后把他哄睡在自己的房間里。有一天周末他在看電視,我從房間里出來,看見沙發上的大寶,眼睛大的嚇人,臉頰瘦削,顴骨幾乎要凸出來。一下子我眼淚就出來了。
奶奶也好,爸爸也好都只顧小寶寶和我,而對大寶是餓不著就行,在視線以內就行。沒有人真正關心他吃的飽不飽,習慣好不好。
有了二寶我們要注意什么:
1.小寶一歲以內不能忽視大寶,讓大寶用欺負弟弟來博取關注
小寶一歲以內更需要媽媽,因為這一年多比較少的陪伴,大寶可能覺得媽媽不關心他了,會傷心。有時候發脾氣說“你們不要我了”,會把這種情緒發泄到小寶身上。這時候家長需要反思,是否太忽視大寶。要多跟大寶溝通,讓他明白爸爸媽媽依然很愛他,給于他充分的關愛。并注意不讓大寶傷害到小寶。
2.小寶兩到三歲更不能為了大寶忽視小寶,讓小寶為了爭取權益欺負哥哥
一歲半到三歲的小寶相對來說是比較好帶的,而大寶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方法跟小寶爭寵。
媽媽每天的時間和精力是很有限的,給了大寶更多的關注就會一定程度的忽視二寶。
小寶在這個階段已經有了很強烈的“我”的意識,他會想辦法的捍衛自己的玩具、吃食以及媽媽陪伴的時間。通常情況下會哭鬧或著拿著手邊的工具打哥哥。
這時候家長一定要敏感的發現哪個地方忽視了小寶的需求和感受,比如親子閱讀時間,跟大寶一起讀繪本的時候二寶也會摻和,但是大寶想要知道一個故事而二寶更喜歡某幅畫上的某個點。通常我會攬著小寶,給大寶講故事,給小寶的關注點有回應。結束后單獨跟小寶讀一個繪本。這樣兩個寶寶都可以滿足。
3.讓大寶明白他如果想要一個溫柔乖巧可愛的弟弟(妹妹),那么就需要他溫柔的對待小寶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是人與人之間長期的相處之道,一家人也不例外。每個大寶都希望自己有一個乖巧聽話的弟弟(妹妹),那么就要他溫柔的愛護二寶,在二寶需要的時候幫助他、保護他。
4.孩子長大后讓他們自己解決矛盾,不偏心
孩子間的矛盾家長怎么處理都會讓他們覺得父母偏心另外一方,讓他們自己解決之間的矛盾,有助于加深他們之間的感情,又不會影響跟父母的感情。
5.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美好的地方,不過分的夸哪個孩子,不對比兩人的優缺點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過分的夸某個孩子,讓另一個孩子生活在他的陰影下。不拿兩個孩子比較,因為沒有可比性。
就像我家,大寶活潑,運動細胞比較好。而二寶內斂,語言能力發展較快。兩個孩子擅長的不一樣,完全沒有可比性。
6.父母一人帶一個不可取,但有一個好的隊友很重要
通常有了二寶之后,家里會有分工,媽媽更多的照顧小寶,其他人的重點照顧大寶。
這時大寶會忽然感覺自己沒有了媽媽的關心,很不可取。最好的就辦法是爸爸媽媽輪流的帶大寶小寶,讓兩個孩子都能感覺到爸爸媽媽的愛,不會一個寶寶只粘一個人,造成一個階段孩子生活里另一個人的缺失。
如何做好父母,是我們一輩子都需要學習的課程。但愿孩子成長過程中,帶給他們的快樂多一點,長大后遺憾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