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三類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
這是最近聽心理學課程最沖擊我的一個觀點。
很多時候,我們煩惱源于管得太多。
從這句話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際交往要有邊界感。
什么是邊界感?
自己的事,努力做好;他人的事,點到為止;老天的事,不惱不怒。
真實情況是,我們很難界定自己的事、他人的事兒和老天的事兒。
姑且說說自己的理解。
責任范圍內事是自己的事,責任范圍外是他人的事兒,刮風下雨、運氣好壞則是老天的事兒。
以親子關系為例。
作為父母,撫養兒女長大成人是自己的事兒,孩子成家立業后,新家庭的運轉便是他人的事兒,父母安心享清福就行了。
當然,父母可以建議,如果兒女不聽,也不必一肚子氣,那是孩子的事。
但中國式父母大多放不下孩子,小時候操心成績,長大了操心結婚,晚年還得操心孫子。操心了半輩子,還被孩子數落。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自己是過來人,想給孩子提點建議。出發點是好的,但時代在變,有些建議未必合理,孩子不聽也正常,但老人不樂意了,覺得孩子不聽話、不孝順,開始道德綁架。
父母把一輩子獻給了孩子,親子關系卻很疏離,大多因為沒弄清自己的事和他人的事。
同樣,我們做老師的,有時也理不清自己的事和學生的事,被學生左右情緒,結果氣出一身病來。
昨天講練習時,發現有學生沒做作業。看到學生空白的練習冊,火氣蹭蹭蹭地往上躥,我深呼吸了一口氣,轉念一想:做作業是學生的事,我能控制得了嗎?不能。想明白這點,我的怒氣突然消失了。下課后,學生說:“Amber,我好羨慕你的樂觀,我以后要是做了老師,肯定沒有這種好心態。”聽到學生的夸獎,我在心里偷著樂。原來,在學生眼里,我也是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但在課堂上,我的內心也上演了一場大戲。作為老師,合理布置作業并做好監督是我們的事,認真完成作業則是學生的事,如果學生真不想做作業,壓迫學生只能適得其反。倒不如退一步,先攻心,拉近跟學生的距離。同樣,有些父母見孩子在家不學習,便開始嘮叨孩子,希望他好好學習。但學習是孩子的事兒,父母可以善意提醒,如果孩子不聽,就此打住,尤其是高中生,最怕父母嘮叨,越嘮叨,越叛逆。有人肯定會說,孩子不學習,我做父母的擔心啊!擔心無法改變孩子,只會給孩子帶來更多壓力,甚至讓他覺得,學習是父母的事,而非自己的事。如果可以,父母不如把時間花在了解原因上:為什么孩子不想學習?關愛孩子,理解孩子,才能開導孩子。另外,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言傳身教,如果孩子不愛學習,不如先改變自己,讓自己變成熱愛學習的人吧。盡人事,聽天命,劃好邊界,才能擁有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