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電視劇【洗冤錄】到【法證先鋒】到【三生三世】再從賈老師的散文【浮躁】、【廢都】、【高興】到阿誠的【文化不是味精】,慶山的【得未曾有】以及【論語】、【大學】和【中庸】。就在剛剛還在當當網下單了【中國近代史】、【中國哲學】、【中國詩詞】這幾本書,哦,不對,還買了本小時候會常放在書包里面的新華字典。跨度委實有那么點大,好在自己想去消化,也就不怕麻煩了。
人就是這樣,主動獲取所需知識時和被動接受所需知識時的結果相差甚遠。本來也沒打算一下子選購那么多書,只是阿誠的這本【文化不是味精】甚是難讀。里面涉及到中國近代史上很多的主干線和分支,而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卻真不太記得中國發生的那些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不怪歷史老師,當時自己太頑劣,一聽到歷史就想睡覺,老師在講課,我在神游太空。
至于想到看【論語】、【大學】、【中庸】一書,是因為在【得未曾有】中慶山在文中多次提到儒家思想以及中庸之道,想來也是,于書而言,越是【陳舊】的越耐人尋味,畢竟傳承的是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記得賈老師在【高興】一書中所云:【睡在哪里不都是睡在夜里】,其實我們人也一樣,活在哪里不都是活在希望里嗎?我們常常會為一些細微瑣碎的事情而興奮不已,無非是我們通過這現象情看到前方的某種希望嗎?
都說一葉知秋,我看還真是一夜知秋。昨天街邊還有人如過夏季般的在那搬貨,今天可都換上了過深秋用的輕便羽絨服了。
趁著午休的時間看了會第一期的【朗讀者】,主題詞為【遇見】。
世間的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見冬就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我遇見了你就有了愛情。
濮存晰在朗讀【宗月大師】截取的一段中,深刻的表達了為人處事要常懷感恩之心,對于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要心存感激,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讓每一份【善心】得以傳遞。
春風呀春風,你剛吹拂完楊柳卻又想要吹入我心扉嗎?
是你讓大地有了翠綠的衣裳,讓農民種下希望的果實。
春風呀春風,你點亮了枯萎的樹枝,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是你讓黑夜有了前行的光亮,讓游子有了在故鄉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