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書中重點。
觀點
有趣——給我講一個故事,看在老天爺的份上,讓它有趣一點吧!
閱讀是為了竊取思想——閱讀的作用有二,要么收獲新知,要么竊取思想。要竊取思想,就要搞清楚文字中蘊藏的思想是什么,這就是帶著思考閱讀。
廣泛閱讀——越是普及的讀物,其中可供寫作的原創和冷門素材越少,廣泛閱讀就是不僅要讀大眾讀物,還要深入到細分領域中,閱讀更加專業的讀物,那里蘊藏著更豐富的、更有前瞻性的素材和思想。不同的領域之間還會有思想的碰撞。這樣的廣泛閱讀才是有趣的。
如何做呢?做好筆記,閱讀時多問為什么,理清文字中的邏輯,搞清楚關鍵人物的想法和事物發展的邏輯。這就是芒格的閱讀方法,從不同學科中汲取思想精華,集大成于自身。
做法
尋找信息源——每個人每天都在獲取信息,互聯網時代里信息源十分泛濫,除了特定的官方渠道外,網絡言論繁雜無序,個體無法也無力甄別和吸收全部信息,只有針對性的找到可信的信息源為我所用。書中提到,要重視“中間人”,不要只盯著信息源頭,記者可以借鑒這一條。
怎樣發掘故事
方法1:具體化。我們平時閱讀的信息,大致分類兩類,一類是宏觀報道,充滿著統計數字、權威評論的文章,另一類是具體的,聚焦到個體來表現文章的主題。前者寫起來像八股文,后者則更像寫小說,但后者情感的成分更重,對于需要獲得讀者的感情傾向的文章尤其適用。
方法2:預測。一個事件開始后,往往會沿著“發展--影響--反作用”的過程進行,反作用是指,隨著影響的傳播放大,受到事件影響的因素會抵抗這影響,實際上,這就是順著時間線來思考整件事,難點是照顧到事件涉及的多個實體。在一個故事還處在發展階段時,可以預測影響,當事件的影響已經顯現,可以預測這影響傳播久了之后帶來的反作用。
方法3:轉換視角。這是很難做到的,因為有些視角(比如,第三方視角)很容易寫,當事人的視角則不容易掌握,因為寫作的人缺少同感,這就需要與當事人交流或身臨其境的體驗。
如何提高故事質量
在構思故事和回顧故事初稿時,要尋找那些負面的感覺——荒謬、懷疑、可笑甚至憤怒——找到引起這些感覺的故事元素,嘗試修改這些元素。
邏輯圖:構思故事
在構思故事的時候,要既發散又具體,發散是指故事中涉及的元素要考慮周到,具體是指在交代故事情節時要盡量深入、全面的寫,慢慢的寫,不要急著完稿,浮皮潦草的交代一件事不會讓讀者買賬,那樣的文字讀來也是乏味的。
一個用來構思的方法是:邏輯圖。在一張紙上,把故事中涉及的元素羅列出來,以因果或相關的關系把這些元素鏈接起來,元素要考慮的盡量全,元素間的關系要具體表明。不過,這張圖上的元素可不是每一個都值得深挖細寫,你要有取舍,選擇更靠近主題中心的元素來深挖。
這讓我聯想到芒格提到的思考技巧:從理性和感性兩個角度來思考。另外,發散思考不是漫無目的的腦洞大開,我們可以從某個抽象的維度上進行類比和擴展,以此向外延伸思考。
【原書30頁的那張圖是一個簡單的例子】
把主題釘在案頭
從故事構思的初期,我們就應該明確故事的主題。盡管主題會隨著材料的搜集而變化,但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主題。把主題寫下來,釘在你的辦公桌角,用它來時刻提醒你,什么素材是重要的,哪些內容需要細寫。我們的時間總是有限的,要有取舍,否則,你什么也得不到。
構思故事時該怎么想
以下幾方面是故事構思時的一些思考方向。
- 歷史。故事的主題是否與過去發生的事情有強烈的關聯,如果有,把相關的事件、人物、事物列出來。當前故事的主題與過去這些因素的關系是什么?從讀者角度考慮,“過去列表”中的元素有沒有大眾熟知的? 上網搜搜,有沒有關于“過去”的有趣的歷史事實?
- 范圍。這個詞太抽象了,可以具體理解為,從地理、人、行業、群體、社會等等角度去思考事件的影響對象,像此前提到過的“影響-反作用”,再從影響中推斷或敘述影響帶來的反作用。
- 原因。把事情發生的原因闡述清楚十分重要,可以從 經濟、政治、法律、文化習俗、心理、個性等方面來考慮。
- 結果。事情產生影響后,收到影響的各方有哪些變化,相關的人的情感反應是怎樣的。
- 作用與反作用。 參見2.
- 未來。這與此前提到的“預測”十分相似,不要害怕預測錯誤,誰能每次都正確呢?更不可以做出模棱兩可的預測,那十分愚蠢。大膽的預測吧,即時錯了,得到別人的批評也是收獲。
所有這些方面都思考一遍后,你一定會覺得,這個故事全寫完沒希望了,需要搜集的素材和思考的事情太多了,因此,我們需要設置優先級,設置的依據是主題相關性,主題是文章的靈魂。
萬事開頭難
故事的開頭或導語非常關鍵,它關系到讀者是否愿意繼續讀下去。一旦讀者讀到了第2頁,他就恨可能無法終止了,這是人的本性。所以,在故事的第一段、第一頁,盡量使用具體生動的語言,留下懸念,引起讀者一探究竟的欲望。
同時注意:少使用引用,不要羅列數字。數字在故事中出現并不意外,但如果一段里出現了超過兩個數字,這一段將成為讀者殺手。讀者讀故事不會為了學知識,是為了獲得感受和思考,理性的氛圍過濃會讓人很疲倦。
我覺得,導語中需要包含具體的描寫(可以是一個典型場景或一個事例),使用一些大家熟悉的事物或人物可以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同時不缺乏懸念,這樣就是一個不錯的導語或開頭了。
處理數字
數字是個好東西,但過度密集(一句話里超過2個就算)的使用數字會讓讀者厭煩,故事不是政府工作報告。少用數字卻也要表達出很多數字背后的含義,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用文字表述數字間的關系,比如,高出將近一倍,上漲了三分之一;
二是大數化小數,不要寫321,1232元,寫300多萬,強調比例時,寫成約4:1即可,不用寫出精確的對比數字。
三是形象化,這是寫作故事的一貫原則,數字是枯燥邏輯的典型代表,誰會理解159畝地是多大,如果把它換算成某個大家熟知的事物的倍數就會好理解的多。
對待字詞句
構思平庸但字句精妙,也足以讓文章熠熠生輝。網絡媒體每天用各種引爆眼球的字句轟炸讀者,當那些惹眼的標題在你的眼前略過,你很難忽視它們,這顯然說明了,字句足以帶給讀者震撼。
那么,如何斟酌遣詞造句:
- 具體。老生常談,實戰靠經驗積累。
- 準確。這是為了提醒你,不要浮夸,準確的描寫故事的每一個細節,如果你的文字讓你聯想起了某部浮夸的影視劇中人物的語言,趕緊修改。
- 邏輯。字句也要講究邏輯,遞進、反轉、因果、并列等等,不要讓讀者迷惑在文字中,一切都寫清楚。
- 去重。有些表達是很隨意的,沒有特別的作用,只是因為順手寫上去了,和前后的句子表達了類似的意思。這種語句一定要謹慎對待,如果不需要,盡量刪掉。
- 主動。盡量不要使用被動語態,即使你在寫一個組織、一個物品,也要盡量以擬人化的語句來寫。被動不招人喜歡。
- 動態。人們喜歡動態的人物、事物,要多使用表達具體動作的動詞,結合第5點,描寫事物時可以把事物作為主語,后邊加上動作。總之三個字:動起來!
- 交談感。把字詞寫的更親民,不要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更不要說教。想象著讀者都是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他們思維簡單,他們讀你的故事可不是為了學習到什么,是為了感受點什么,把故事娓娓道來,就像跟一個讀者單獨聊天一樣。
- 主題。最后還要強調一點,不要離題,雖然我們不可能做到每個字都與主題相關,起碼要做到每個完整表達的句子要與情節相關。沒用的物品、沒用的人物都可以不交代。這一點在寫作初稿時可以適當放寬要求,但修改時一定要注意。
連貫性
好故事就像體型完美的女人,平滑的身段象征著故事的連貫一體。
-
過渡自然、具體。過渡段不需要用抽象的話總結前文或開啟下文,依然使用具體的描述,帶有的邏輯的引出接下來的內容,邏輯包括 對比、因果、遞進、反轉等等。
一個典型的例子:股票經紀人保羅正在告訴我們吸食可卡因對生活造成的影響。
他的體重一直下降,血壓則持續上升。他不得不和妻子分居,但他還是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控制住吸食可卡因的毛病。
除了可卡因帶來的快感外,其他人,包括保羅,都承認在辦公時間使用毒品也會帶來問題。“可卡因讓你感覺良好,在這種狀態下,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去冒險,甚至是冒雙倍的風險,而不是趕快離開市場?!敝ゼ痈绲膶I股票交易人說。另一位交易人在第一筆投資失敗后立刻投入第二筆錢,15分鐘內損失了8500美元?!霸谑〉慕灰咨舷伦⑹亲C券交易的大忌,”他說,“但是當時我正處在毒品帶來的興奮中。”
可卡因對股票經紀人的生活有相當可怕的破壞力。這些人對毒品的心理依賴是超乎尋常的,甚至會患上一種叫做“可卡因精神病”的偏執癥。比如,一個經紀人的交往能力...
注意這里第2段和第3段的過度句,他們代表了兩類糟糕的過度。第2段的過度句是典型的廢話式過度,其中所含信息太少,耽誤情節的前進,諸如“問題”這樣抽象的名詞盡量回避。可以改為“在毒品的影響下,股票交易人和經紀人會做出魯莽的決定,并且拒絕承認錯誤,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自己會犯錯”。第3段的過度句轉折太突然,與前文脫節??梢愿臑椤傲晳T性沉溺于毒品的人最終將患上一種名為‘可卡因精神病’的偏執癥中,不能自拔”。我們不需要那些抽象的名詞來提醒讀者我們要講什么,這些詞會讓讀者跳出本以沉浸其中的閱讀狀態,變成了一個旁觀者,因為這些抽象的詞句都是旁觀者才會寫出來的。
信息來歷的說明要有取舍。當你需要引用一些信息——如某個人的觀點或言論——時,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確定我表達的信息是真實的嗎?即便是真實的,讀者會對這樣的信息感到驚訝嗎?如果兩個問題都是肯定的回答,那么你需要謹慎對待信息的出處,因為,當讀者讀到另自己驚訝的信息時會情不自禁的去驗證信息的出處,以求證這信息是確實可信的。如果答案是否定,大多可以簡要提及信息源,不要破壞故事情節的發展節奏。
解釋說明要簡潔有力。在行文過程中,難免要解釋說明一些內容,比如,某個人的職位,某件事的由來,某個過程有哪些步驟,某個法規有哪些條款等等。這些解釋說明必然阻礙了故事向前進的腳步,因此,除非必須說明,不理會這解釋說明,如果一定要寫,就寫的簡潔有力。一定要寫是指,解釋說明的內容與故事發展緊密相關,讀者如果不知道這件事,就會對故事接下來的發展感到迷惑。
最后是一句形象的忠告:如果讀者問的是時間,你不用告訴他們鐘表的制作原理。
故事結構
- 速度感。寫作的大忌是句子過長或邏輯過于復雜,這會讓讀者疲勞,因此,一句話在表達意思的前提下,應該盡量簡潔。那些充滿了主動表達、動作詞語的簡短有力的句子是受讀者歡迎的,但一個故事不可能全都是這樣的動作,那些枯燥的說明也要有,對待這些枯燥說明的辦法就是把句子寫的盡量簡潔。如果需要塑造一種快節奏的感覺,就連續寫下幾個短促有力的、包含動作的句子。
當加入對話描寫時,時間會緩慢流逝的,故事前進的節奏慢了下來。
寫作時,體會這種節奏感,讓故事的發展逐步加快,逐步逼近高潮。 - 力量感。如果要強調某個詞語,最好把它放在句首或句尾。有些詞語可以通過反復來強調,但不要用的太多。
- 變化感和節奏感。故事傳達出的情節節奏、人物情感都與句子的長短和用詞相關,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有生命的。故事在節奏變化中前行,節奏快時,宜用短句、動詞,節奏慢時,宜用長句、情感詞、疊詞。這些都需要在寫作中不斷訓練。
修改
文章完成初稿后,先不要搭理它,等到自己完全冷靜下來,再重讀并修改。
- 修改內容。先通讀全文,找到內容上欠缺的部分,比如,缺少必要的說明信息、說明信息不完整、事情發展的邏輯不嚴密、是否有些內容讓人讀不明白。
- 故事節奏。可以邊讀邊列出故事的發展脈絡——人物、時間、事件——體會故事的節奏和人物的行為,有哪些地方是不如你所愿的,找出來修改。
- 字句精簡。書中作者不喜歡在修改之初刪減大段文字,而是先逐字逐句閱讀,精簡字句,讓全文更加緊湊。如果這樣修改一遍之后,仍有大段內容顯得多余,再刪減也不遲。
思維
溯源——發現一個現象就要問問為什么,一個現象往往不止一個原因,把現象相關的實體列出來,從不同的實體角度出發,追溯原因。
類比——知道了一個現象的原因,就要聯想同類現象,是否具備同樣的原因,搞清楚每個原因作用的前提條件。
經驗
讀者喜歡清單——讀者有與生俱來的喜好厭惡,書中按照喜愛程度由高到低,列出了讀者喜歡的東西:(1)狗、其他可愛的動物、討人喜歡的兒童,這里含藏的思想是,盡量少的觸及那些自己不懂的專業領域,否則很容易遭到專業人士的攻擊,如果你要寫關于槍械的文章,起碼要懂一些槍械的常識,不符合常識或邏輯錯誤是致命的;(2)當事人,故事的當事人能給讀者帶來一手信息,這本身就足以吸引讀者;(3)事實,那些能推動故事前行的事實,與故事前進無關的信息都是要刪掉的;(4)觀察者,觀察者往往是專家之類的人物,讀者對他們并不感冒,也許在中國,他們倒是能通過反面言論獲得關注,但這種關注不宜多;(5)數字,大量的數據羅列,這是扼殺讀者興趣的頭號兇器,數字的運用要少而精,用一個數字來引出背后深刻的解讀才是吸引人的寫法,想想老羅的演講。
故事吸引人的訣竅:戲劇、市井
曾有人說,《讀者文摘》上最吸引人的故事標題應該是:我在FBI工作時如何與狗熊發生了關系并找到了上帝。這雖然聽起來是標題黨,卻著實說出了一個事實:讀者就是喜歡戲劇化的故事。稀奇古怪的說法讓人著迷,這是人之本能。
要讓你的故事有質感,有意思,就要拋棄諸如”根據“、”措施“之類的官方詞匯,也不要招惹專家,讓故事中的人物、語言、動作都市井化,這會帶來親和力,讓讀者和你的距離更近。
故事寫作二法則:戲劇化構思、市井化措辭。
觀點和論據要一點一點擠
不要急于告訴讀者你知道的一切論據,讀者接受不了那么多,一次只告訴讀者一點即可,將觀點和論據混合在一起,讓讀者逐漸接受你的觀點,如果論據具有遞進或其他某種邏輯聯系就更妙了。
態度
做回自己
在寫作時揣測讀者讀到這里的反應,在構思時刻意迎合編輯和讀者的口味,這都是阻礙你前進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