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三聯周刊做了一戰專題,推薦一些有關一戰的書。我選讀其中兩本:一本是美國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的《八月炮火》,這本書被威廉·夏伊勒譽為“我們時代最好的書之一”,也經常被肯尼迪總統贈與來訪的外賓;另一本是與克勞塞維茨齊名的軍事思想家李德·哈德所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
《八月炮火》主要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勢及一戰開始后一個月內的戰況到馬恩河戰役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重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方的戰略,各戰役中各方的戰術、技術、主要人物的思維、性格如何影響戰局。兩本書的撰寫都大量依據一手史料:一戰后收繳的德軍參謀部日志等相關文件、英法軍隊文件、各戰役調查記錄、當事人回憶錄等等以及其他歷史學家的著作。他們的文筆非常精彩,幽默,收放自如,情感表達也極有節制。誠為了解一戰的佳作。這兩本書的內容,與常讀戰爭書籍不同,少有歌頌偉人功業與戰線,有事實,有分析,更有反省。作者花費大量筆墨書寫也最令我關注的是普通士兵在前線的悲慘經歷與將官們的愚蠢無情。比如霞飛,以前的閱讀物中他所給予我的印象是一戰功臣、大智若愚的英雄。這兩本書不約而同,根據大量戰后’進行的調查及第一手資料,還原其決策過程及在戰爭中的表現,一個“慢半拍”、無視敵人戰略戰術、自我極強、盲目樂觀、推卸責任、輕擲士兵人命去打無效益仗的霞飛出現了,打破了以往的英雄神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霞飛完全就按照于此相反的思維進行決策,他一門心思想著進攻德國,無視德軍的戰略安排,無視不符合自己主觀愿望的情報、無視德軍現實進軍路線,沉浸在自我想象中的勝利美夢中,拒絕隨形勢改變,終于讓德軍輕松進入法國,直驅巴黎,開動一臺又一臺絞肉機。不只是霞飛一人被扯下英明睿智的面罩,他的好戰友、同樣輕視士兵武器技術發展并主張意志強過物質的福熙、英國遠征軍前任司令弗倫奇,德軍統帥毛奇及一戰英雄魯登道夫、興登堡,在史料的幫助下,無一不被卸去妝容,露出平凡之貌。這些領袖連同大部分中下級軍官一樣——智力平庸,追求榮譽的與仕途發展,無視配備、地形、敵我力量對比,唯功績是求,發動對己方無益的戰役,士兵成千上萬地死去,卻被忽略。倘若事功不濟,那么責任一定是前線士兵的。當霞飛的十七號計劃慘敗后,他發給法國總統的電報寫著“由于前線部隊沒有表現出應有的進攻素質····”。這些平凡的領袖,他們偶爾地成功,多是因為對手犯下更愚蠢的錯誤。作者因此調侃最配合德軍進攻的乃是英法軍隊統帥部。高層領袖如此,中下級軍官也在表現平庸愚蠢方面一致地不認輸,面對德軍炮擊,英軍指揮官對新兵們的指示是要姿態挺直并整齊地往敵軍陣地進攻。經常在明知高層指揮官指令不可執行時,為仕途發展而不表達自己的看法,惟命是從。鮮有愛惜士兵者。凡此種種,怎能不流干士兵的血?有位中尉信中寫道”由于指揮官們的無能,我的好友全部犧牲了”,這是他的最后一封信。那些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多半在領導層不得志或被排擠或為名位而改弦易轍,尤其是在智慧的見解被后來發生的事實證明時,證明平庸之徒錯在何處時,有遠見者被更迅速地被發配到其他不重要的部門,以免彰顯平庸群體。智慧戰勝平庸與愚蠢,需要幾十上百萬人的血做基石。這兩本書通過對決策細節的描寫,也體現了人類的局限。不只是視野局限,也是思維局限,因循守舊。缺少奇襲戰術,拒絕新武器與新戰術。按照既定習慣作戰而被敵人分析出規律是英法軍隊進攻總是缺少成效的原因之一。有次英軍進攻德軍,前線指揮官想奇襲,要求炮兵炮擊德軍戰地兩天后出動步兵,而更高一級的指揮官一定要按以前的習慣先炮擊兩周,對面的德軍也猜英軍將炮擊兩周,于是從容不迫進行準備,英軍這場進攻因而失敗,徒增傷亡。諷刺的是,在另一場戰役中,因為缺少炮兵,不得不盡快出動坦克與步兵,反而成功,因為德軍以為在英國進攻前總有兩周的炮擊時間,他們可以有充足時間調動物資與軍隊到前線。更荒謬的是指揮官們對舊戰術的偏愛,且不說美國南北戰爭已經證明騎兵之無效,而英法軍仍然重視騎兵。在一戰開始之際,騎兵不但沒起作用,并且阻礙步兵行軍、破環交通路線與通訊、增加給養壓力,這種種弊端,全部被統帥們無視了四年。如果說chaos是戰爭的本質體現之一,這兩本書選取的資料呈現出了這份本質。多數指揮官們對于戰況摸不著頭腦,因何而戰、因何失敗、因何勝利,甚至到底這場戰役是勝是敗,前線指揮官與統帥部經常搞不清。主觀、缺少遠見、因循守舊、追名逐利、輕視人命,造成大批士兵死亡。這兩位作者筆底下時時流露出對普通士兵處境的關注與同情。李德哈特在“后記”中直言“領袖也是凡人”,而哪些做為普通士兵的凡人,就這樣被同樣是凡人但身居高位的昏庸之徒犧牲掉。他們可以往何處去?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在這個智力平庸者占據多數的世界,選賢任能并非避免悲劇之途。讓戰爭不再發生?野心家、瘋狂的名利之徒,每天都在證明這希望是神話。有位一戰士兵祈求"寫本有關士兵的書吧,這樣的話就不會再出現這樣的悲劇了”。這樣的書,已經出版,而悲劇仍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