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家境并不算太好,但爸媽從小就疼愛我,從不讓我干活,想吃什么想玩什么,也都一一滿足。而他們唯一的期望,就是我的學業,這是與大部分中國父母一樣的。
也許是天生聰慧,我很爭氣,從小到大一直成績很好,中考全校第一,高考也年級前列,進了一所重點大學。
但其實,我除了學習,其他的各方面都是空白。這一點,在大學剛畢業的那段時間里,給了我很大的打擊。
印象比較深刻的一次,是公司有一個新的項目,上司想讓我去負責。這是個很難得的機會,但由于是完全沒接觸過的東西,我心里發怵,想了半天,然后推脫掉了。
我上司對我非常失望,然后這個項目就交給了另外一個同事。
其實那個同事也對這個項目一無所知,但他邊學邊做,不停的請教別人,找人幫忙,后來這項目就真被他做成了,他的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之后就不斷被重用。
后來有一次吃飯,上司語重心長的跟我說:
“你想什么事都準備妥當了再去做,哪有這種好事,你還以為你在學校啊,準備一個學期再來考試,門都沒有。
誰是一開始就什么都會的,都是邊做邊學的,根本就沒有時間給你準備,機會是不等人的。你不懂可以去問別人,你可以找人幫你,你看那誰不就到處找人幫忙嗎,你那樣悶在那里自己糾結是不行的。”
原文記不太清楚了,但意思是這樣的。這番話給了我極大的啟發,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
在這之后,我開始嘗試著去硬著頭皮接下一些自己不太熟的業務,邊學邊做,不懂的,就找人請教。
雖然一開始做的并不好,甚至有些項目做砸了,但這過程中,我的能力的提升是飛速的,我得到了極大的成長。
這就是我的第一個思維轉變:
永遠不要等著準備好了再去做,機會是不等人的,你只有去邊做邊學,而這也是最快的成長方法。
二
在我工作第二個年頭的時候,我開始對未來感到迷茫。
其實據我所知,大多數人在工作一兩年的時候,都會開始迷茫。
我是一個很容易多想的人,只要一有時間,就在那里“思考”。我甚至覺得,我應該是個哲學家才對。
我甚至辭職了,閑賦在家,整天在那瞎想。
楊絳有一句話很有名,她說:你的問題就是書讀太少卻想的太多。
這也是我的問題。
我讀書確實不多,學生時期天天研究學業,沒什么時間讀課外書。另外,我閱歷也不多,年齡也不夠,但又非常迷茫,所以只能局限在很小的范圍內一直在那里想。
就好像一只井底的青蛙,一直在思考外面的世界一樣。
壞處是很多的。
第一,非常耽誤時間,加劇了我的拖延癥。
第二,非常消耗精力,坐辦公室一天,什么活沒干,但到家就累癱了。
第三,由于知識太少,見識太少,想的東西完全沒有質量,沒產出任何有用的東西來。
但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是四年之后了。
以前我以為我只要在那想,就能想清楚。后來我年齡閱歷增多,年齡漸長,讀過的書,見過的人也都多了,慢慢的就發現,很多以前想不明白的,其實不需要想,你看見了,就懂了。
現在,我已經很少去想那些沒什么意義的東西了。確定好自己的目標,然后多做事,多看書。想不明白的,就不再去想,就算想,也不要停下來想,要邊做邊想,邊讀邊想,這樣才是高質量的思考。
這就是我的第二個思維轉變:
你的問題就在于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永遠不要在無意義的思考上耗費太多時間,多讀書,多行動,只有在知識和閱歷增長之后,你的思考才會更有價值。
三
有一段時間,我很不平衡。
我的工作很辛苦,技術難度也高,但賺的錢卻不如一些沒我辛苦的同學。
有一天,我家里電線壞了,就打電話找來維修師傅。那次壞的很嚴重,電線抽不出來,要重新打洞鋪線才行,反正兩個維修師傅忙活了很久,最后加上新的電線之類的材料錢,以及兩個人忙活了半天的工錢,也才一共200。
他們比我更辛苦,而且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技術含量,但賺的錢卻比我少太多。
我后來才終于明白,你賺錢的多少(就打工而言),與你的勞動強度,技能水平,有關系,但都不大。
關鍵在于你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你所在的平臺,你的行業。
我有年薪百萬的投行朋友,也有年薪40~50萬的程序員朋友,也有年薪10萬的傳統行業朋友,他們都是高材生,精英,也都非常努力,但收入卻天差地別。這就是行業的區別。
選對行業非常重要。當然,工作的意義并非收入一個衡量維度,但收入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維度,而且在一個新興的,有朝氣的,精英聚集的行業,從哪方面來說,都會是更好的選擇。
另外,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的工作分分鐘可以被一個實習生替代,那老板為什么要給你那么高的薪水?
只有你變得不可替代了,你的議價能力才能提高。
不可替代性其實包括很多,一種是你業務水平的提升,一種是你是復合型人才,另外一種是積累人脈。
提高業務水平很容易理解,就是在你的專業上不斷深耕細作。
而復合型,則指的是,兩種不同的技能,進行融合,從而產生了新的技能。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擁有較強的寫作能力,同時又對電影非常有研究,那你就可以去寫影評,在知乎、豆瓣、微信公眾號發表,很容易就成為大V。
具體如何組合,哪些可以組合,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優勢去思考,總之,不同技能的融合,可以讓你變得獨特,且不可替代。
另外,人脈也是一種稀缺資源。
大家不要小看人脈。比如,你與某個人認識,但并不能算多深厚的交情,但要談合作的話,和他完全不熟的人相比,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他更愿意相信你,且可能會給更優惠的條件。
很多時候,我們身處在一個行業內,會覺得很多東西都是理所當然的,并不是那么寶貴。但要知道,行業外的人,想要找到合適的人辦事,卻是求告無門的。
當你在一個行業足夠久了,你的行業人脈將變得不可替代。尤其是一些管理崗位,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協作,需要你去調動資源,而只有掌握了人脈的人,才能做成這種事。這不是一個實習生可以替代的了的。
這里,我的建議是,三種都需要兼顧,不能只悶頭發展一種。不要有太大的短板,否則在未來,你很容易因市場或政策的改動而變得一無所有。
這就是我的第三個思維轉變:
你的賺錢能力與你的專業水平及勞動強度關系不大,更重要的是你所在的行業、平臺和你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