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身
1.我們的生存不過是在兩個永恒之間所占據的一瞬。
2.這空虛就是煩悶的真正來源,它總是渴望外界的刺激,希冀使心靈獲得借口有所排遣。因此,在刺激的選擇這方面,并不挑剔,他們社交和談話的性質,還有他們在門口閑談和在窗口張望,處處都可以證明。
3.一個人的內心愈為充實,他對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其他人越不能替他做什么,這就是為什么高度的智慧會使人不合群。
4.一般人只想如何消磨時間,有才智的人是想如何運用時間。才智有限的人容易感到煩悶,是因為他們的才智只是意志的動力的工具。當到沒有特別特別的事情需要讓意志發生作用的時候,意志就休息,有些人的才智。其結果就是人的各種能力的可怕的停滯,簡言之,煩悶。為了對付這種可悲的感覺,人們爭相從事一些僅可歡娛一時的瑣事,希望這樣可以讓意志起作用,從而得以運用智能。
5.我們不應該對別人期待太多,或是一般不對外在的世界寄予太多厚望。從外界獲得的快樂,都是不確定的,不可靠的,任憑機會的。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情就會隨著外物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要盡量從自身尋找歡樂的源頭。一般人把畢生的幸福置之于自身之外,如寄托在財產,地位,配偶和孩子,朋友,社團等等,一旦那些身外之物有所喪失或令人失望,他們的幸福根基就毀了。他們的重心不在自己,愿望和幻想每有所變動時,他們的重心便會變動。
6.伊壁鳩魯把人的需求分為三類,一是自然而然必要的需求,如衣和食,第二類是合乎自然但非必要的,如性欲的滿足。帶三類是非自然非必要的,包括奢侈,炫耀等等。
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更加具體詳細,生理需要(衣,食),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護),社會需要(歸屬意識,友誼,愛情),尊重需要(自尊,承認,地位),自我實現(自我發展)。
人的所有
1.人們對財富的欲求的數字永遠是相對的,只是在他所求和所得之間維持一個比例。
2.若有一筆足以自給的錢財,我們應該把它看做對抗禍害和不幸的屏障,不應該把它看作能讓我們在這世界尋歡作樂的憑證,或是認為有錢就應該那么花。很多憑借才智賺錢的人,認為其才智是永久的資本,所賺的錢不過是憑本金得來的利潤,于是賺多少花多少,藝術界往往如此。但商界不同,商人的錢是賺錢的工具。
注:這正是我的財富觀,掙錢只是為了守望幸福,盡量減少因為缺錢所導致的痛苦。
3.生來有錢的人,已經把錢看作空氣,沒有它便不能過活,他牢牢抓住錢,就像保護生命一樣,這種人通常喜愛秩序,為人謹慎而節儉。而窮人則把意外得來的錢看作身外之物,花完了也無所謂,大不了回到從前,所謂“乞丐騎馬,馬不累死不下馬”
4.貧困像瘟疫一樣,緊緊依附于人們的生活,而錢能使人們免于這慢性病的侵害,它使我們從自然命運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說,我是自己的時間和權力的主人。所以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智慧是那些擁有獨立的生產資料的人才能有資格去觸碰的。
人的地位
1.每個人的真實生存是在自己的皮膚之內,不在他人的看法上,將會大大增加我們的幸福。
2.不論如何,個性遠比國家性和民族性重要的多。國家性不過是人類的偏狹,卑劣性格在各國所表現得特殊形式的另一名稱。
3.榮譽是外界的良心,良心是內在的榮譽,但我更喜歡的定義是:榮譽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客觀方面的榮譽是他人對我們價值的意見,主觀是我們對他人意見的尊重。(后半句指的是良心?)
4.人的能力只有在社群中才可能發揮充分作用,當我們的意識發育不久,就會發覺心中興起這要被他人看作是社會有用分子的欲望,那就是能盡到做人的職責,而且能取得社會的權益。但不久就會發現,一個人在社會上是否有用,并非根據自己的意見,而是需要取決他人的看法,于是人們就千方百計的讓他人對自己有好感,把他人的好感看的價值重大。
5.侮辱就是簡要的誹謗,我們謾罵別人,就表示我們沒有真是的或真正的可埋怨對方的理由,否則,我們盡可把這些理由當做前提提出來,讓聽者自己去下結論,但我們沒有那么做,我們提出結論卻忽略前提,希望人們會假定,我們這么做是為了長話短說。
6.名聲不能給一個人帶來快樂,使他快樂的是能為自己帶來名聲的優秀品質,即高尚性格和卓越能力。
7.僥幸所得的名聲還會使當事人困窘,因為總有那么個時候,盡管會有沉浸于自我欣賞的錯覺中,他會覺得未曾高爬而位于高處的眩暈。
8.心意的滿足在于完全不遇到阻撓。
9.優秀的人并不代表某某小部分,而是指整體,他本身就是完全的。一個普通的社會就好像由管號組成的樂隊所奏出的音樂。每一只管號只有一個音符,每個音符在適當時候出現就會奏出音樂來。由單一管號所奏出的單調聲音中,你能看出大多數人的心理狀態如何。人們的腦海中似乎只有一個念頭,不能容納別的什么。為什么人們都那么煩悶無聊,為啥喜歡社交,為啥人類是群居的。是個人自己性格的單調,讓人們覺得獨處是無法忍受的。讓很多人聚在一起,我們才得出一點結果,有我們的單音管所奏出來的一些音樂。而明智人是獨奏一件樂器。
10.一旦你下定決心,并且開始著手做某件事時,你必須堅持到底。不要因為重新回想已經完成的事,或是再次顧慮到許多可能的危險,從而擔心不已。讓你的心思完全離開這個問題,抗拒再去想那件事,牢記著你在適當的時候曾經做過成熟的考慮。
注:之前已經做好了詳細策劃,當短時間內沒有見效是因為只完成了策劃的一部分,當堅持完成之后,前后相合,整體的效果才會出來。就像雕刻一塊兒木頭,直到最后,它才能稱之為藝術品。所以說當做事感覺很盲目,失去動力,想放棄的時候,不要忘記初衷!
11.生命在于運動,我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的有機體是不斷地動的所在。如果我們要明智的生存,就得不斷地使自己有所作為,不管什么都行,只要是一些實際的或內心的活動。
12.在這個世界的舞臺上,大多數人各自演一個小角色,然后下臺,大天才過著復式的生活,既是演員,也是觀眾。
13.我們不應該被一時的印象所操控,也不該被事物的表象所左右,這些印象和表象對我們的影響,其力量遠遠超過思想的或系列觀念的單純作用。之所以影響力大,不是因為這些一時的印象能供給豐富的資料,而是因為我們的直覺跟它很熟悉,其作用是直接的,他們強行侵入我們的心靈,擾亂我們的平靜,粉碎我們的決心。
14.為什么對于過去各階段我們所持有的態度,我們的記憶都加以理想化,有時是幾乎讓它完全改觀——這種改變是因為我們我們無法在過去每時每刻都擾亂我們心情的所有的一時的影響力。就這點來說,記憶力好像照相機的透鏡,把它視域內的所有東西都縮小,因而創造出比原來景色更為精致的圖像。就人的情況來說,不能相聚,總是能獲得幾分這樣的好處,雖然記憶的理想化趨勢需要時間去完成,可是這一理想化的趨勢是立刻開始進行的。一定要隔一段時間才去探望新舊朋友,是明智的,再見到他們,你會發覺記憶開始理想化了。
15.沒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高度之上。你在他人之中所能看見的,局限于你自己所擁有的。你的智慧的高下,嚴格決定了你對別人所了解的程度。如果我們智慧很低,除了他的人格和性格中最卑劣的部分,我們在他身上看不到其他點。沒有才智的人是看不見才智的。
注:馬克思曾說過“你心中的宇宙的水平就是你所能達到的認知程度?!奔葱挠卸啻螅澜缇陀卸啻蟆樯段覀兛慈丝傁矚g看其缺點,這也反映了我們的智慧的低下,只能看到其缺點。為啥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因為這些女性本身就智慧較高,眼力極好,所以她能看到那個男人身上的潛質。
16.人與人的交往牽扯到一個拉低的過程,否則無法跟他們交談,這里把人的交往比作電的配送(高壓電轉為低壓電),這樣你就會明白:做人需要貶低自己。
17.跟人相處想要取得優勢,唯一的方法是讓對方看到,我們不依賴他。
18.藐視就能獲得重視。偶然在對待關系時摻雜一些藐視的態度,并不礙事。
注:以退為進,距離產生美。
19.上天造人的做法像莎士比亞和歌德,這些大文豪讓自己所寫的每一個人物(包括魔鬼本人),都各以不同角色出場而恰如其分。各個人物都是那么客觀的加以描寫,我們的興趣為之激起,我們無法不同情他們的觀點。他們不會用警告的口吻告訴你:這人是傻子,這人是魔鬼。
注:人具有多面性和復雜性,一個看起來很淳樸老實的人可能狡猾不可靠,很多人為了生存也必須有層層的偽裝。
20.一個人處理小事的方式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因為那時他不會特加留心。
注:就算一個人多么會偽裝,他在處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的時候便不會太過用心偽裝,做事滴水不漏的人太少了。這從另一方面告訴我們,細節是魔鬼,別人也許會通過上面的那個原則來從你的細節作為推斷出你真實的性格及人格特征,從而建立對你的初步印象。
21.一般人都惡性超過善性,寬恕不計較的意思就是把高價買來的經驗扔掉。
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狗改不了吃屎。性格是無從改變的,因為人們所有的行為都導源于內心的原則。
22.假如你想知道你打算安置在一個機構的某人的行為如何,你不能把期望建立在他的應允和保證之下。而是應該考慮他將被安置的環境怎么樣,以及環境可能跟他性格發生沖突的程度,才會有些端倪。
注:不從對方的主觀言行做判斷,因為他自己也不清楚,而是從他所處的環境跟自身性格發生的不和諧的程度。
23.你遇見特別卑鄙或愚蠢的脾性,你一定要小心不讓這情況使你煩惱或難過,只把他看作是增加你的見聞的一項材料,只是研究人性時可考慮的一樁新事實。我們對待這些這些卑鄙和愚蠢的態度,應該和礦物學家偶然發現非常特殊的礦物標本沒什么不同。
24.拿破侖說過“不自然的事物不會是完美的”這句話可以表達一個人的習得性格和內在本性之間的關系。
25.如果有地位的女子就不同,因為個人的氣質完全由“相比”而得出,而地位是由“反映”的過程產生的。很像人的特別臉色,是靠他周圍的主要色調而定。
26.我們信任別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我們本身的純然懶惰,自私和虛榮心:我說懶惰,是因為我們不去打聽事情原委,不積極謹慎行事,而寧愿信任他人;自私,因為受到事情的壓力,我們就找人傾談心中塊壘;還有虛榮心,因為要求他人保密,正是自己感到驕傲的事。盡管如此,我們期望別人忠實于我們加之于他們的信賴。
注:這其實是在說我們有時還是不要濫用我們的信任,但是在這個時代,很多地方需要團隊合作,所以有些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不能處處靠自己,那樣太累了,也根本完成不了,總之,要合理把握一個度吧。
27.有禮貌是明智的,粗魯是愚笨的。用不必要的任性的不文明做法制造敵人,這類行徑瘋狂。禮貌只是籌碼——大家公認的假錢,吝于支出是愚笨,明達的人大把大把的使用。
28.對于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我們你、不能拿任何人做榜樣,因為沒有兩個實例的處境和情況是一樣的,個性的不同,也使我們的所作所為,帶有特殊和個別的意味。人一旦仔細考慮過做什么,他就應該按照他的個性去做。
29.如果想要你的看法被人接受,請用冷靜不帶感情的口吻說出來。一切激情都根源于我們的“心意”,因此,如果你的看法是用激烈情緒說出來,人們會認為是出于“心意”的努力,不是“知”的產物,“知”在性質上是冷酷無情的。由于心意是人性的首要和根本的成分,“知”只是附帶發生的其次之物,人們多半會認為你那么激烈的表達意見是源于你的心意被激動,而不相信心意之所以激動,只是出于你的意見的強烈性質。
30.要是有理由懷疑某人在說謊,你得看起來你相信他說的每個字,這就會鼓勵他繼續說下去,他的說辭會變得更加激烈,到最后露出馬腳。還有,你若是看出某人企圖隱瞞你什么,但并不太成功,要裝作你不信他。你這種反對態度會刺激他透露真情,把實話說出,以對付你的懷疑。
31.在人生的重要關頭,當我們決定重要的步驟之時,我們的行為不是受到要做什么的知識的指導,而是出于來自最內心的,幾乎可以叫做直覺的沖動。而直覺實際上是我們全部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總和或結果。
32.在估計從事一件工作所涉及的可能危險之時,一般人把探聽范圍局限于這類事情過去已經發生的風險,謹慎之人會往前看,考慮每一樁在未來可能發生的事,做到一句箴言:有些事一年都不會發生,但可能在兩分鐘之內發生。
33.我們不應該為小事感慨,更別說記在心中為之煩惱,而是跟他們保持距離,把他們看作是路上的石頭,推開不讓擋路,千萬不想他們,不容他們在反思中占據一席之地。
34.人生是一場長久的戰事,每往前一步都得拼命。我們要能成功,只有靠劍刃,我們死的時候利劍還在手里。
35.孩子從永恒的角度,在學習觀察周遭的事和人。這也就是為什么在孩童和青年時代所得的一些知識和經驗,成為我們日后所得全部知識的永久性的大標題,那些早年的知識形式,似乎在演變成類目,以后經歷的后果就在那些類目下進行歸類,雖然我們心中并不總是明晰的具有這些認識。
36.教育把“概念”灌輸給我們,但是,概念對于事物之真實的和基本的性質,不能給以信息,所以只有由直觀的途徑才能達到。這一類的知識絕不可能從外界注入我們之中,我們必須靠自己為自己而獲致。
注:實踐出真知。
37.我們把四周的事物,看作各該類別中僅有的,好像其他東西都不存在似的。等到后來我們發現整個世界萬物競秀,這一初始的心境漸次消失,跟著消失的是我們的勇氣和耐心。
38.在青年時期,他們感到被世界遺棄,到后來他們覺得好像已經逃離這個世界。
39.人生閱歷為我們帶來的主要結果就是“視野明晰”,到這個時候我們才把事情看得平實,按照真正的情況接受各事物,而在早年,我們看到的是我們心中的遐思怪念,經由承襲而來的偏見以及奇異的妄想拼湊出來的夢幻的世界,我們未看到真實的世界,或者說我們見到的世界是扭曲的。經驗要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把我們從年輕時所得的錯位觀念中解放出來。
40.人生可以比喻為一幅刺繡,我們在前半生所見到的是刺繡的正面,后半生所見到的是反面。反面沒有正面那么漂亮,但是比較具有教導作用,他說明絲線如何繡在一起。
41.為啥老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飛快?
注:在我們小的時候,有很強的的好奇心,可以看做通過對新事物的認知和新知識的理解過程,會發生很多神經元的建構的過程,每天會收獲很多新東西。但當年齡漸長,老去。卻會發現每天的生活就是重復。我們可以把電腦中的圖片壓縮方式作為比喻,有時候為了使圖片的內存變小,我們會進行圖片壓縮,對于由像素塊構成的位圖來說,它們通常會將顏色相似的多個像素塊統合成一個,整體所呈現的效果和原圖沒多大差別,我們的肉眼是不怎么分辨得出的。當我們漸漸老去,每天基本上做的都是一些重復性的事情,所以你的大腦會將其中多個重復相似的“記憶文本”進行壓縮覆蓋。進而就會產生一種感受,時間在走,記憶卻一直未變,只有那幾個,因此在老的時候會有一種時光飛逝的錯覺。所以唯有每天接受新的刺激,例如去讀書學習,去行走旅行,我們才能使時間慢下來。
性愛的形而上
1.除生命外,性愛是所有沖動中力量最強大,活動最旺盛的。它占據人類黃金時代一般的思想和精力。它也是人們努力一生的終極目標。它會妨害最要緊的事件,能使最認真的工作突然中斷。
2.下一代的存在,以我們的性欲為先決條件,這些人的性質也由滿足性欲時的對象選擇,而完全的規定出來。而且,哪一點也不能加以取消或改變。
3.意識中的一般性欲表現,若不是針對某一定的異性,那他只是為本身著想而已,離開現象來看,不過是“求生的欲望”。若是性欲的意識,想著某特定的個人,則是“傳宗接代的生存意志”。
4.這個新生命是個很調和并且組成良好的個體,為此,他們感覺到需要融合為一體而共同生存的熱望,這種熱望在他們所產生的子女中得到滿足,倆人的遺傳性質歸一在子女身上面繼續生存。
5.自然利用個人的“自利性”產生一種妄想,以為去戀愛是追求個人的利益,實則是為了種族的延續。
6.為了使子女身上盡可能地要能純粹嚴正地保持種族的典型。所以一般人都選擇美的個體,因為那是最能明晰表現種族特質的個體。
7.男人的愛情在獲得滿足之后,便顯著的下降。覺得大多數女人比自己妻子好。而女人的愛情在獲得滿足的瞬間,開始上升。原因是因為自然的原則是維持種族并盡可能地大量地增殖。因為男性能產生很多精子,可以和更多的女性結合,擴散基因。而女性一年也僅能養育一個孩子。
8.某種程度的男性化性質,適合于某種程度的女性化特質,如此雙方的偏畸才能相互抵消。
論思考
1.因為經常耽于書卷,眼睛就脫離了現實世界,而思考的機緣和氣氛,由書本所啟發的次數遠不如現實世界多,因為現實世界和眼前的事物具有其原始性和力,是思考精神的最佳對象。最容易促使此精神活動。
2.書看得再多,不思考,也只能淪為作者的跑馬場。
論倫理
3.這種毀滅僅僅是現象的毀滅,因而它本身就是現象。而面對毀滅的他所具有的根本存在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這個根本存在繼續存在于他者身上,對于這個他者,他此時此地,必定是清醒認識到的。
4.我們對自身的生存,可以以兩種截然對立的方式去領悟:第一種是采取經驗知覺的方式,通過它的外在顯現。第二種,是通過扎入自己內在的自我的方式,認識到存在總體上和實際上是唯一真實的存在,這種存在進一步又在外在于他的其他存在中反映到自己的映像,就像在鏡子中看到的一樣。前一種僅僅對現象有所領悟的知識方式,是通過個體化原則為使者而溝通的,但后一種是把某人的存在作為物本身而進行的直接體察。
論心理
1.真正的習慣的力量,不過是想讓我們的理智和意志,免除做出簇新之選擇的勞作和困苦以及危險。
2.幸福和不幸福不過是我們想要的和我們實際得到的東西之間的比例。
3.希望,即是把對一個事物的欲望與這個事物的可能性混淆起來。
4.無希望之人,也就是毫不畏懼之人,這就是所謂的孤注一擲。
5.自然,命運等施于我們的痛苦,都比不上他人的意志打擊我們而產生的痛苦。因為前者施加給我們的一切也施加給別人,那與其說是個人的不幸不如說是全人類共同的厄運。
6.真正的蔑視,總是不露聲色,不讓任何人發現自己的存在。是對他人的毫無價值這點所報的純真清白的篤信,他要求一種坦蕩和忍讓的胸襟。
自我感悟
以上都是我對該書個人覺得優秀的部分的摘錄,所作的注只是自己的一些淺薄思考。
我認為,我們應該多去讀一些西方的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各類的經典書籍,然后再去理解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比較好,因為我國古代的書籍字數太少,而作注之人的水平各有高低,因此對全文的理解會存有很多認知偏差和認知障礙。就像《論語》里的很多道理確實說得很精辟,但是很少有跟你說你為什么要這樣去做。在小的時候,我們把它們當作道德倫理規范來背誦是可以的。但是當自我意志覺醒之后,我們不再那么混沌,我們會去追問那些至理名言背后的道理,因為只有深刻理解了背后的生理以及心理層面的原因,才會引起我們最深層次的認知改變,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就比如哈佛大學的《幸福公開課》為什么跟那些市面上的雞湯不一樣,那是因為它把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闡釋出來了的,并且是有多種實驗材料以及調查數據作為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