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婉青婉青
一
一個有點冷寂的午后,我去購買六級資料的時候,偶然起了買書的心情,翻出手機便箋里記錄的豆瓣書單,《斯通納》映入眼簾。想來自己也是一個很感性的人,當機立斷向書店老板買了這本書。其實,當時看到《斯通納》的封面時,我忽然想到了亞當斯密,《國富論》的作者。
初讀這本書,其實和讀《父與子》的感覺很相似,有點像人物傳記的感覺,淡淡的。我們的主人公斯通納出生于農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實本分的農民,家里依靠貧瘠的土地生活著。書中描述的農民生活并不像我們今日所想美國的農場主的生活一樣,那片土地是貧瘠的,父母是辛苦而寡言的,斯通納那時想著:自己應該會和父母一樣一輩子和這片土地作伴,永遠無法掙脫。
后來,契機出現了。斯通納父親決定讓斯通納去農學院學習,學成之后能夠回農場工作,幫助家中改變境況,或者說,改變后代的命運。進入農學院學習的斯通納大學第一年的確學習很認真,不出意外,斯通納會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下去,也許還能成為一名農學家。但是,另一個轉機出現了,阿切爾斯隆出現了。在斯隆出現之后,斯通納出乎意料地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并且瞞著父母選擇了文學專業。
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斯通納成為了一所大學的教授,并且在那里執教近40余年。
在斯通納的一生之中,不得不提的是他的老師斯隆。這個固執,倔強,冷漠,厭世的老頭,從影響斯通納的職業選擇到斯通納對于戰爭的看法,再到最后,經歷一系列巨變的斯通納成為了另一個斯隆,成為了被世界拋棄,被孤獨包圍,對世界充滿挑剔的人。從斯通納遇見斯隆的那一天,斯隆知道,另一個自己出現了。
另一個關鍵的人物是斯通納的妻子伊迪絲,一個在充滿壓抑的家庭之中成長并且最后將自己家也成為了壓抑之家的美麗女人。她和斯通納之間相識于一次舞會,年輕貌美的她吸引了斯通納的注意,并且最終答應了斯通納的求婚。但是一個從小被教育壓抑性欲,認為性欲可恥的女子,無法帶給斯通納婚姻生活的甜蜜,甚至連基本的生理欲求都無法紓解。在覺得自己應該有一個孩子時,她脫光了衣服,從早到晚,等到斯通納回來之后,出乎尋常地熱情,激烈交媾。在懷孕之后,又恢復了對斯通納的仇視和冷淡。伊迪絲實際上不愛任何一個人,她的女兒-格蕾斯,丈夫--斯通納她都不愛,對她自己,她也不愛。她生生將一個家庭時刻充滿壓抑和奇怪的氣息,人前她談笑自若,只是帶著神經質的微笑;人后,她對丈夫女兒冷若冰霜。最后,格蕾斯為了擺脫這種家庭,和不愛的人發生關系,匆匆結婚,毀掉自己本來就不光明的一生。
下面我們將講述第三個人物--凱瑟琳,斯通納的愛人。其實按照今天的說法,凱瑟琳是介入斯通納和伊迪絲的第三者,是在今天人人喊打的小三。但是,真正了解了斯通納的家庭生活和他與凱瑟琳的生活時,我其實更愿意把她稱為斯通納的愛人。斯通納愛她,盡管他們相遇得那么遲,斯通納已經42歲了,凱瑟琳不過20多歲,而且當時斯通納已經結婚,有了孩子。但是拋開道德不論,他們的確是最適合的一對,從生理而言,凱瑟琳和斯通納能夠互相滿足欲求;從事業上而言,兩人從事研究工作,平時的相處互不干擾;最重要的是,應該是雙方情投意合,凱瑟琳能夠給斯通納積極的回應。在兩人遭遇流言攻擊時,凱瑟琳辭職遠走,斯通納一下子蒼老十歲。
之后的時間里,斯通納性情幾乎大變,在和病魔斗爭之后,斯通納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二
《斯通納》是第二本讓我感動落淚的書,第一本是《活著》。這本書其實有點像一個女子,初見時并不會覺得驚艷,在一點點耐著性子了解下去之后,才會發現她的風華絕代。在書的結尾,我看著斯通納纏綿病榻,眼淚奪眶而出。
斯通納其實是一個很平常的人,書的封面上寫著這樣幾句話: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經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過完整的自我。其實現在回想起自己當時為什么會哭,大概是太心疼這樣一個斯通納。
一生這么長,他經歷過困難的生活,失敗的婚姻,眾人的非議,甜蜜的愛情和失望的家庭。他總是很努力很努力地改變自己的生活,選擇文學,成為教師,追求愛情.....他時刻做著努力的嘗試,上天卻給了他這么一段人生。
他讓我明白,沉默的身體藏著厚重的生命的奧秘,承載著一個人所能承擔的所有。即便這世界只有我孤身一人,即使我已經失去歸宿,即使我已經無人為伴,即便我已經無人能懂,我依舊希望好好活下去。
最后獻給本書我的一些想法:
這一生,淺薄又寂寞。
這一生,無根又漂泊。
這一生,得到又錯過。
這一生,不后悔活過。
一生這么長,無論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