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那種聚會。
十幾個人從飯館大快朵頤后,醉醺醺地,奔赴KTV。
唱完歌,走到馬路上,天色已經昏暗。
可依然有人頗有興致,想要接著尋找下一個消磨時間的地點。
這樣的聚會,從有點尷尬到習慣尷尬,手總是摸著鼓鼓囊囊的褲兜,躍躍欲試,想要把手機掏出來。
其實戴了手表,不需要看時間。微信里除了幾百條沒什么營養的群消息,也沒人發信息給我。
并不是想看手機,只是實在不知道,該把眼睛放在哪里。
終于散場回家,路上只剩自己一個人。
突然松了一口氣,慢慢地自在一點,變回本來的自己。
人再多,也會感覺到孤獨。
【02】
以前我不知道什么叫做交流。
有時候,別看那邊在熱火朝天的聊天。
可是聽一聽,就知道,那只能叫做聊天,抑或叫做自說自話。
他說他的,我說我的。
可笑的是,在發現了這件事以后,在生活中,很多事實更加驗證了我的這個發現。
我在講話的時候,對方并沒有在聽,只是在腦海里排演著,他想要說的話。
然后等我講完。
抑或,心急一點的,盯著我的嘴巴,尋找可以插話的間隙。
這中間沒有一句客氣的、對我的話有一點回應的、可做過渡作用的話。
這個時候,我的感受是,沒法聊了。
參加讀書會的時候也是一樣。
有人推薦給大家一本逼格很高的書,介紹內容晦澀難懂,專業名詞超多,科技感十足,卻并不加以解釋。若不是專業人士,很難聽懂。
有人在別人做分享的時候,拿著手機,認真的點來點去。卻在提問的時候,問著對方,你是做什么的?
當然,絕望的同時,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也犯了這樣的錯誤。
【03】
聊天是什么?或者說高質量的聊天,也就是交流,是什么呢?
表達和傾聽?
我傾聽了嗎?我被傾聽了嗎?
表達的內容,是否有趣或者有料?表達的方式,對方能否聽懂和接受?
傾聽的時候,走心了嗎?
判斷你是否處于一段高質量的聊天,其實,并沒有什么可以量化的衡量標準。
如果,你有這種感覺:我去,怎么時間過得這么快?
恭喜你,這就是了。
最近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兩個人從晚上五點半開始,天南地北地侃。
然后,我記得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
我看了看手表,我去,九點半了!
就是這種感覺。
【04】
可是,這種感覺當然不常有,甚至很多人未曾經歷過。
其實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有意思的人,只是,有待于發現。
就像最近看的日劇《最完美的離婚》中,一個老奶奶說道:
“1810年發明了罐頭,
但是開罐器卻在1858年才發明出來。
很奇怪吧。
但是有時候就是會這樣的,
重要的東西有時也會遲一步來,
不管是愛情還是生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