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個人對故園家國的眷戀,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愈加濃烈。因此才會有“葉落歸根”之說。很多英雄才子,在外闖蕩一輩子,百無禁忌,但臨死之時,總希望可以魂歸故里。這種情感,于有家不能歸的游子而言,是望眼欲穿的苦痛。蘇武、李陵,都是這種悲情人物。余光中的《鄉愁》里寫道: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詩句讓人心痛。
? ? ? ? 我沒有什么出息,二十歲邊上,短暫的離開過家鄉,后來就一直住在這里。小時候在溝汀,秋浦河就在村前。河道灘涂里,有我歡樂的童年。后來,工作關系,在縣城住的多。但仍然離不開這條河。?我不是游子,能終日與自己喜歡的群山為伴,碧水為鄰,這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附記2017.5.18)
? ? ? ? 名城之畔,多有秀水:重慶有沱江,杭州有西湖。城因水而靈動,水是城的點綴,沒有了這些點綴,城還是城。還有些地方,河流卻是城市的心臟和肺腑。
? ? ? ? ?秋浦河就是這樣一條河。????河從李吳山發源,一路上,琰溪、鴻凌河等支流不斷匯入,在香河口,水勢減緩。河的西岸,安靜的立著精致秀麗的小城——石臺。河流像伸開的臂膀,將小城輕輕的攬入懷中。
? ? ? ? 城依河而建,人依河而居:男人在河邊釣魚,婦女在埠頭洗衣;河邊的蘆葦叢里,野鴨在筑巢;河岸的灘涂上,白鷺在覓食……
? ? ? ? 沒有秋浦河的日子,石臺人不敢想。
? ? ? ? 河道不寬,隔岸喊話,聽得雖然不是那么清楚,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河水極清:淺的地方,綠草白沙,歷歷可見;深的地方,墨綠沉靜,似玉似錦。人贊河水“澄碧如秋”,故以“秋浦”名之,真是名副其實。???春夏,雨水充沛,偶爾會有澎湃之勢,但大多數的日子,河很安靜。只在水勢突現落差,河道忽然彎曲的地方,才有水花滔滔,歡鬧調皮的時候——“君子豹變”,秋浦河又不是呆子。???岸上各種樹。有垂柳,但少。多的是各種古樹,楓楊、香樟......不曉得哪朝哪代哪個種的。楓楊的葉子扁且長,對生,串狀排列。河邊的孩子愛用楓楊的葉子,在地上擺各種造型的蛇,很像。河邊的樹叢和灘涂是孩子們的游戲樂園:“躲貓”,“打仗”,玩累了,就到河里洗個澡。岸邊還有各種野果:野李,個小,奇苦;野葡萄,算盤珠那么大,劇酸。吃得太多,晚上回家會澀的張不開嘴。對于七八歲的孩子來說,這都不算問題。????河里魚蝦豐美。早上,漁人們趕著魚鷹:“哦…嗬嗬……”魚鷹們撲騰一下,鉆進水里,不一會兒,又鉆出水面,嘴里都有一條蹦蹦跳跳的大魚:混子、鰱子、鱖魚、黃丫魚、君魚......。可惜這些童年的記憶,現在已不多見。為之一嘆。?? ?有河,就會有橋。
? ? ? ? 有古橋幾座。我比較熟悉溝汀段的鷦鷯橋。是一座石拱橋,因為旁邊有新橋,所以少有人走。橋身滿是苔蘚和爬山虎,成了一座綠色的橋。????縣城的河面上有兩座橋:石臺大橋,石臺人喊“老大橋”;廣陽大橋,橋兩邊的漢白玉圍板上刻了很多與河和城有關的詩句。????兩橋之間,沿河靠山,修了一條路:馬鞍山路(怎么有那么多地名叫馬鞍山?)。路依山傍河。石臺人平日特意來河邊看風景的不多,大都是吃過晚飯以后,從熙熙攘攘的城里出來,在馬鞍山路上走走。秋浦河的兩邊,并無高大的建筑。大不了修個小亭子。這樣真好,不影響人和河的交流。這些平日里忙忙碌碌的人,看到秋浦河,會不知不覺慢下來,甚至在河邊的亭子里坐坐,抽上一根煙,或者發一會兒呆:看看流水,看看山的影子,看看捕魚人在下網,看看覓食的鴨子抖抖羽毛,看看對面的炊煙......月亮從東山上升起來了,摸摸屁股下的木凳:呀,露水下來了。回去吧。讀點書的人,在回去的路上,心里就會想起“子在川上”曰的那句話:逝者如斯夫。回到家里、單位,可能很多煩惱就可以放下了。
? ? ? ? 那么多的大詩人里,石臺人可能最喜歡李白,因為李白給秋浦河寫了很多詩。石臺人不管走多遠,讀到“愁做秋浦客,強看秋浦花”,“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就自然的想起家鄉的這條河,就會動起鄉心,踏上歸程。他們風塵仆仆,歸心似箭。遠遠的看到秋浦河了,他們的心就會柔軟起來,安靜下來:嗬,秋浦河……我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