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尋一碗真正有老南京味道的鴨血粉絲湯,必是在街角旮旯的那種蒼蠅小店里。店主可能是一對五、六十多歲的夫妻,男的掌勺,女的收銀,熱情得像南京的夏天一樣。
湯底早已用咸鴨煲制好,上面飄著一層煮得入味鮮香的豆腐泡和鴨血,鴨肝、鴨腸都已經提前煮熟,所以客人一下單,只需要抓一把粉絲往熱水中一綽,軟了就能裝碗。嫻熟的女主人一邊往里面加料,一邊用標準的南京話問你“還要辣油啊”——必然是要的,好的辣子能夠把咸鴨香味揮發得滿屋都是。越是漂亮潘西(南京話“姑娘”的意思),碗里的辣油越是能把整碗湯都染成紅色。對,能吃點香菜和榨菜的就更加好了。
端上來的必是一碗花紅柳綠才對。先看湯色,最正宗的鴨血粉絲湯湯底必是清冽中飄著油星子,才不會是奶白色,那種里面不知道摻了什么濃湯寶。然后我喜歡挑起一塊鴨肝放進嘴里,這幾乎是我判斷一碗鴨血粉絲湯是否正宗的第一標準:好的鴨肝是咸香的,不柴不膩,一般碗里不會放太多,小七八片足夠,再多敗味。接下來要嘗的是豆腐果。好的豆腐果由于在湯里跟著一起煮了很久,早就已經吸滿了湯汁,口感嫩滑味道鮮美,一口咬下去,飽飽的豆腐果在嘴里輕輕地爆開,像嘴里的一場恣意舞蹈。“檢驗工作”的最后一步,該是挑起一筷子粉絲嘗一嘗了,好的粉絲很新鮮,根根分明,焯燙的時間剛好,于是Q彈有勁道,但又是牙齒稍一用力就能夠咬斷的力度,合著湯汁一起下肚,爽哉!
現在市面上很多帶“品牌”的鴨血粉絲湯,料多、湯白、價高,里面什么都有,恨不得粉絲都做成五顏六色的,但吃起來就是少了那么一股老南京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吃鴨血粉絲湯,還是在南京郊區的一個小鎮,要吃到那一碗,必得起早才行。店主是一個六十歲的和氣大媽,隨便搭了個棚子支幾個鍋就賣開了,冬天里熱氣騰騰的小鋪子里飄出陣陣鴨香,里面只有幾張桌凳,食客卻絡繹不絕。那時的人民幣已經開始貶值,但小碗2塊錢大碗3塊錢能吃到管飽。姨媽總是大清早把我和姐姐叫起來,不情不愿的我們一想到有鴨血粉絲湯當早飯,就能一骨碌爬起來。人家小鋪子9、10點鐘賣完就關門回家了,當然我們也有起遲了掃興而歸的時候,但大多數要吃的時候都能吃到。我和姐姐埋頭吸粉,嘶溜嘶溜,姨媽則坐在一旁和老板娘話家常。小鎮不大,一圈聊下來總能聊到都相識的人。
在墨爾本的時候,離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家中國人開的小餐館,取名“南京大排檔”。一問,老板根本就不是南京人,而是來自上海,心頓時就涼了半截。點的鴨血粉絲湯上來之后,乍一看以為是羊肉湯之類,奶白色的湯汁里游著一坨粗粗的粉絲,上面零星灑著幾顆蔥花,嘗一口,哪里有老咸鴨的味道,沒吃幾口趕緊落荒而逃——這才不是我家鄉的味道,不能讓它毀了我記憶當中老南京的味道。
如今,我卸下沉重的行囊,回到了家鄉,這個讓我安身立命的地方,一間街角旮旯的老南京的鴨血粉絲湯店,依舊是我的元氣補給站。只要一碗熱氣騰騰的“符合標準”的鴨血粉絲湯,就會讓我覺得這一天中的任何事情都難不倒我。我想,它也會是很多老南京人心中的情懷吧。
你來南京,我請你吃一碗正宗的老南京鴨血粉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