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1400字,閱讀時間3分鐘。」
我為什么開始在朋友圈分享?
5月31日開始在朋友圈分享之前,我做了哪些:
1. 在簡書碼字已三月,偶爾把文章分享到家庭群,或者家長互助群;
2.參加了行動派個人品牌訓練營,認識了同頻的伙伴,被耳濡目染三個月;
3.仍然堅持跑步,雖然沒有參加過跑團,一直獨自龜速跑。能堅持跑步說明我狀況還不錯,是我情緒的晴雨表。
4.堅持在喜馬拉雅每天錄音達半年,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偶爾分享過幾次鏈接。
對了,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我將通訊錄里的300多人分組了。
我一直覺得我還是不夠好,還是不能開始分享。我還不夠厲害,等我厲害了再開始分享。琦琦說我們可以一邊一邊做事情。可以一邊不自信,一邊分享。可以一邊害怕,一邊往前邁。我覺得她說的有道理,可是也沒有立即“聽話照做”,雖然知道這個“準沒錯”。
在寫簡書的這3個月里,偶爾分享給微信群的伙伴,我得到了鼓舞。其實最早的鼓勵來自于我的家人。
開始在簡書用文章記錄小帆的成長,是為了讓我的爸媽姑姑們知道他的近況。節省了我挨個答復他們電話的時間。
3月12日《我的父親(一)》一文,有感而發。我第一次將簡書的鏈接分享給了我的家庭群。沒想到,引起了一陣小轟動,我爸爸媽媽姑姑姑父舅舅舅媽等都有共鳴,也賺到了她們不少眼淚。當然,還收到了一筆又一筆打賞。目前為止,我簡書的打賞大部分來自于我的媽媽和姑姑們,當然還有我不知道的匿名的神秘人。
對父母和家人的感情,平日里很少有機會表達,我發現利用簡書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我想相比若干年前在微博寫的小破事兒、小情緒 ,現在寫的要高階多了。也開始每周讀書的讀書筆記。
昨天,打卡群里“莫言言”小伙伴在打卡#開啟你的視覺化思維# 萬維鋼老師講的《破除成功學的迷信》之內向VS外向
1.內向型性格的人會更有時間進行刻意練習,所以他們能力水平更高。
2.但現在這個時代更偏愛外向型性格的人,他們無形中更占優勢,所以老師建議內向型有時有必要裝著外向。
3.其實,我們需要在這組矛盾中尋求動態平衡!
用我的思維來解讀這段話,我的理解是,我是典型內向的人。如果我不通過分享來裝做外向,我就失去了無形中的優勢。去裝外向肯定是辛苦的。而我之前不分享,是我給自己的思維設置了局限,認為只有外向的人分享。而我內向,自然就不去分享。既然這個時代更偏愛外向型性格的人,在我的解讀里,是偏愛愛分享的人。在朋友圈、在微博分享不需要裝呀!有感而發,或是記錄成長即可。
我當時感謝了莫言言告訴她,看了她的分享之后我的收獲,我要輸出一篇《我為什么開始在朋友圈分享?》,昨天剛好一個小女朋友,好奇我為啥之前了無聲息,現在突然發朋友圈了。我說我會回答她的問題。
學習——行動——分享
我學習了,也行動了,但是在黑暗的角落里,沒有分享到陽光下。我的成長沒有辦法加速。
我的分享有分組,現在只是半公開的狀態。因為我還沒有準備好全部公開,好歹我終于開始了。
分享,可以有分享的尺度和方式。這個由自己來定:不發自拍,以記錄成長為主。
分享是為了成長。
我開始分享了,發現我的表妹在和我一樣學習李笑來在得到的專欄,雖然我們很少見面,但是通過這樣的形式相遇,默契拉近不少。
我開始分享了,發現我的小世界能打動很多陌生人。她們看到我的故事開始行動,開始跑步,開始寫作,這是我沒想到的。
我想這是我為什么開始分享和會堅持下去的原因,我相信這會像滾雪球一樣,正能量會聚集。
趁早星人會說:“為了找到同類。”
行動派會說:“找到同頻共振的人。”
而我既是趁早星人也是行動派,好吧!我是兩面派。
對了,下一次,我要寫下這些年我和趁早和行動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