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二一)
陸陸堂、諸襄七、汪韓門三太史,經學淵深,而詩多澀悶,所謂學人之詩,讀之令人不歡。或誦諸詩:“秋草馴龍種,春羅狎雉媒。”“九秋易灑登高淚,百戰重經廣武場。”差為可誦,他作不能稱是。相傳康熙間,京師三前輩主持風雅,士多趨其門。王阮亭多譽,汪鈍翁多毀,劉公?持平。方望溪先生以詩投汪,汪斥之。次以詩投王,王亦不譽。乃投劉,劉笑曰:“人各有性之所近,子以后專作文,不作詩可也。”方以故終身不作詩。近代深經學而能詩者,其鄭璣尺、惠紅豆、陳見復三先生乎?
陸奎勛,(1663—1738),字聚緱,號坡星,又號陸堂,浙江平湖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年,年七十六歲。早年喜讀醫、卜、術算、兵書,工文字,能詩。年長后,隨叔父陸棻于京師,學識廣博,名噪公卿間。清康熙五十九年鄉試中舉;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始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充明史纂修官。撰擬制詔多稱旨。不久,以病乞休離京回鄉,開館講學,秀水朱彝尊題名“陸堂”,被尊為陸堂先生。 十二年赴廣西主講秀峰書院,論學以朱熹為宗,學規仿朱子白鹿洞遺意,成就甚眾。治學方面,主張“六經注我,而后我可注六經。兼合六經以注一經”。后因疾歸里,卒后葬于縣治南郊。著作有《陸堂易學》10卷、《今文尚書說》3卷、《陸堂詩學》12卷、《戴禮緒言》4卷、《春秋義存錄》12卷、《陸堂文集》20卷、《陸堂詩集》24卷,續詩集八卷,均《四庫總目》及《心印正說》三十四卷,《清史列傳》并行于世。
諸錦,(1686年-1769年),字襄七,號草廬,浙江秀水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四年,年八十四歲。雍正二年進士。選金華府教授,乾隆元年,舉博學鴻詞,召試一等三名,授編修。官至左春坊左贊善。錦少孤,奉母教,辛苦誦讀。家貧,無買書資,聞吳下某書賈愛客,詣之。留數日,主人曰:“觀君舉止,欲讀竟此架上書耶!”錦笑而頷之。顧嗣立、張大受為之延譽,名遂起。生平浸淫典籍,寢食均廢,甘守寂寞。詩法山谷、后山,為王昶所稱頌。輯浙中耆舊詩為《國朝風雅》十二冊,自著有《絳跗閣集》十一卷,及《毛詩說》二卷,《通論》一卷,《補饗禮》一卷,《夏小正詁》一卷,(均清史列傳)并傳于世。
汪師韓,(1707—?),字抒懷,號韓門,浙江錢塘(今杭州)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六年,卒年不詳。師韓年少時就工詩善文,名聞四方。通籍后,習國書,作《龍書賦》五十韻,李紱極為嘆異,攜入《八旗志》書館存檔。雍正十一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奏直起居注。聞母病假歸。尚書張照為武英殿總裁,上疏薦舉師韓校勘經史。后又受大學士傅恒推薦,入直上書房,復授編修官。未幾,落職。客游畿輔,直隸總督方觀承延請主講蓮花池書院講席。會奉旨查核天下書院山長(院長),觀承因以入奏。乾隆帝猶記憶,以“好學問”稱之。師韓聞而感涕,作詩四章紀其事。中年以后,一意窮經,諸經皆有著述,于易尤邃。著有《觀象居易傳箋》十二卷,《孝經約義》一卷,《韓門輟學》五卷,續編一卷,《談詩錄》一卷,《詩學纂聞》一卷,《上湖紀歲詩編》五卷,《上湖分類文編》十卷,又有《詩四家故訓》、《春秋三傳注解補正》、《文選理學權輿》等,均《清史列傳》并行于世。
王士禎,(1634-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謚文簡。山東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的詩人、文學家。
汪琬,(1624—1691年),字苕文,號鈍庵,初號玉遮山樵,晚號堯峰,小字液仙。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初官吏、學者、散文家,與侯方域、魏禧,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生于明熹宗天啟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年六十七歲。生于世宦之家,曾參與復社事。汪氏性情急躁沖動,坦率直言,不能容人過錯,以是人多嫉之,然坦率無城府,光明磊落,立志自重,耿介有守。不喜仕進,惟嗜讀書問學,發明經義,精研史學,昌言樸學。順治十二年(1655年)中進士,曾任戶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辭官歸家。康熙九年(1670年)辭官歸里。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試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編修,預修《明史》,在館六十余日,撰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后乞病歸,晚年隱居太湖堯峰山,閉戶撰述,不問世事,學者稱“堯峰先生”。
劉體仁,(1617—1676年),字公?(音yǒng,勇異體字),公恿、公勈,號蒲庵,明末潁川衛(今安徽阜陽阜南縣,明設潁川衛,衛所在今阜陽,隸屬河南都指揮使司,軍籍,世襲)人。清代詩人。清順治十二年進士,官吏部主事。工詩文,善山水,蕭疏曠遠,寄興天真。嗜古精鑒賞,喜作畫,并精鑒別。有藏書處為“七頌堂”,藏書2萬余卷。著有《七頌堂識小錄》1卷、《七頌堂詩集》10卷、《七頌堂文集》2卷、《七頌堂隨筆》、《七頌堂詞繹》、《蒲庵集》等。著有《識小錄》、《七頌堂集》、《蒲庵集》。
方苞,(1668—1749年),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漢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鳳儀里)人,生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稱“縣里方”或“大方”)十六世,與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屬“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創始人,與姚鼐[nài]、劉大櫆合稱桐城三祖。
鄭江(1682-1745年)字璣尺,晚號筠谷。清浙江錢塘人。康熙五十七年進士,充《大清一統志》纂修。官至右春坊右贊善,翰林院侍講。與修《明史》。湛深經學,以詩為事業,有指其失及改定其詩者,終身敬禮之。有《筠谷詩鈔》、《書帶草堂詩鈔》、《析醒錄》、《粵東紀游》等。
惠士奇,(1671—1741年),清吳縣(今屬江蘇)人,字天牧,一字仲孺,晚號半農,紅豆主人(居處稱紅豆山莊),學者稱紅豆先生。康熙進士。始官翰林院編修,歷充會試同考官、鄉試正考官。康熙末、雍正初,連任提督廣東學政,倡導經學,擢侍讀學士。后因失職罷官。乾隆初,補翰林院侍讀。學承其父周惕,治經專主漢代經師之說,言必據典。兼通天文、樂律。著有《易說》、《春秋說》、《禮說》、《大學說》及《交食舉隅》等。工詩,輯有《紅豆齋小草》、《詠史樂府》及《南中集》等。(按:其父惠周惕,號紅豆老人)
陳祖范,清學者、文學家。字亦韓,號見復,常熟人。雍正元年(1723)舉人。因病未參加殿試,后回江南,閉門讀書。幾年后,雍正詔書天下,廣開書院,各地爭相延聘陳祖范去書院教書。他教書有方,但教了一二年就辭去不干了。他說,學生讀書都為了做官,考不中進士就說你書教得不好,師道難立。我不想做官,和他們同列,覺得很難為情。朝廷舉薦經學通儒,陳祖范被列榜首。因年老,不就職,賜國子監司業。著有《司業詩集》,有《趵突泉》詩。
本人翻譯:
陸奎勛、諸錦、汪師韓三位太史,經學造詣極其精深,而詩作則多生澀沉悶,所謂學人之詩,讀之令人不歡。或許諸錦詩句:“秋草馴龍種,春羅狎雉媒。”“九秋易灑登高淚,百戰重經廣武場。”勉強還可以一讀,其他詩作則不能稱道了。相傳康熙年間,京城三前輩主持詩壇,讀書人多登門求教以求指點。王士禎評價詩文多給予贊譽,汪鈍翁琬評價詩文多給予詆毀,劉公?評價詩文則公允持平。方苞先生將自己的詩作送給汪琬,被汪斥責。又將詩作送給王士禎,王也沒有給予贊譽。于是又送給劉體仁,劉笑著對他說:“人各有性情才學最適合之處,你以后專門作文,別作詩就可以了。”方苞因此終身不作詩。近代深耕于經學而又能作詩的人,亦或只有鄭江、惠士奇、陳祖范三位先生吧?
真老實人言:
“學人之詩,讀之不歡。”袁枚一直認為研究經學與吟詩作賦是矛盾的。有關此現象之原因,我以前說過,但是,有專家指我正好說反了。劉體仁評說方苞詩作:“人各有性之所近,子以后專作文,不作詩可也。”若論方苞之文采,不可謂不燦爛,而聞得劉之言,竟終身不作詩。顯然,方苞領悟了作文與作詩之區別,方如此決絕。也正是其如此決絕,才成就了一代散文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