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做各種決定。或大或小~~
小到早餐吃什么,穿哪件衣服……大到大學選什么專業、做什么工作和什么人結婚。但是為什么每次做的決定都不能讓人完全滿意?為什么我們總是在做錯誤的決定?
剛剛刷朋友圈時,看到大學好友A在曬旅游風景照,笑靨如花。看到好友B在曬賣萌惡搞圖祝大家六一快樂。好友C在曬他家的娃,還是九連拍……
看到不同的圖時,總會心生羨慕,多好的生活,多么幸福。反觀自己的生活,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些不盡如人意。這些不盡如人意往往就是當初錯誤的決定造成的。
影響我們決定的因素有哪些呢?『外在環境干擾』、『內在決策偏差』和『旁人決策誘導』
一、外在環境干擾
平時的生活中,我屬于那種特別容易受環境影響的人。每次逛街,遇到那種排隊特長的冷飲店、小吃店或零食店,我總會不自覺的往人堆里鉆,湊湊熱鬧。比如,良品鋪子會員日八折優惠。明明知道并不會優惠多少,可看到大家都在搶購,不自己的要去買點。更有甚者,為了湊單滿減還買了一些平時并不愛吃的零食。
拎著零食回家,回歸購物理性后,會罵自己干嘛買了一些自己并不愛吃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價格早就遠超折扣的價格了。
現在,我告誡自己通過兩種方式避免以上干擾:
1、在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時,合理計算投入總量。
2、盡量合并同類項,減少決策選擇。
二、內在決策偏差
參加小灶社之初,特別有熱情,覺得每天堅持寫個讀書感受根本不算什么,根本花不了多少時間,一定沒問題的。
可熱情勁一過去,因為或這或那的原因耽擱了,就難以為繼了。
看到群里有很多小伙伴每天一直在堅持寫著,特別的佩服。
行動源于內心,行動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不想再去表態說什么一定要堅持每天寫讀書感受之類的話了,已經被啪啪打臉了。要用行動來切實證明~~
工作學習時,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因為你以為的正常水平,很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當你覺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時,可能已經落后于人。
做計劃時,最好將完成時間適當延長,任務量適當減小,這樣能更好地將自我期待回歸理性范圍。比如原來計劃3個月能掌握一門課程,那就給自己預留5個月的時間。
與人合作時,適當地加大力度肯定合作伙伴的功勞,這樣既避免了高估自己,又滿足了對方的預期,能讓合作更加愉快。
三、旁人決策誘導
大學讀什么樣的專業,畢業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選擇什么樣的伴侶,什么時候生孩子……這些決策都是我們自己需要獨立作出的。父母、朋友、老師、老板等等的建議都只是參考,最終的對與錯需要我們自己去評判。
不是說完全不考慮他人的建議,兼聽則明,適當的求助,有助于我們更正確的作出決策。
我們總是以為向別人求助會顯得無能或軟弱,但實驗證明,你反而會因此得到對方更高的評價!
發現真我,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