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漢丞相武鄉侯諸葛孔明在《出師表》中寫道:故五月渡蘆,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這說明,南征孟獲與一出祁山,二者時間距離很近,基本上是七擒七縱之后還師成都,經過短時間的整兵備戰,蜀漢部隊就踏上北伐征程。
? ? ? ? 上網搜了一下,南征孟獲是從公元225年春開始的,而七擒七縱,怎么也得打個一年左右吧。而一出祁山發生在公元228年,其間,間隔約兩年。
? ? ? ? 不知諸君讀《三國演義》時是否注意到,南征孟獲時趙云趙子龍沖鋒陷陣,毫無老態。諸葛亮也曾對趙云、魏延二人說過:“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險,為蠻人所算,失其銳氣耳。”而一出祁山時,趙云突然一下就老了。當時趙云誅殺韓家父子四人之后,有詩曰:“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沖陣,猶似當陽救主雄”。斬將回營后,鄧芝也說:“將軍壽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陣前力斬四將,世所罕有!”
? ? ? ? 看了這兩個場景,諸君是否覺得,常山趙子龍從“中年涉險”,到“壽已七旬”,是不是過得太快了一點?
? ? ? ? 今日從頭開始考證一下趙云的年齡:
? ? ? 《三國演義》中,趙云最開始出場時的背景是:袁紹與公孫瓚約定共同攻取冀州。冀州牧韓馥懼,向袁紹投降,袁紹遂獨得冀州,公孫瓚憤而起兵攻打冀州。
? ? ? ? 此戰中,公孫瓚與袁紹手下名將文丑交手,戰文丑不過,被文丑追趕,“文丑直趕公孫瓚出陣后,瓚望山谷而逃。文丑驟馬厲聲大叫:‘快下馬受降!’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發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槍來刺。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云,字子龍……’"。
? ? ? ? 當時趙云是“少年將軍”。考慮到古時20歲即為“冠者”,按上限算當時趙云應為19歲。而袁紹與公孫瓚之戰發生在董卓立獻帝、十七鎮諸侯共討董卓之后。獻帝登位為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此時趙云年齡應當小于19歲。有人稱袁紹與公孫瓚之戰發生在公元194年,但筆者未找到確切的資料證實。那么,就算公元190年時,趙云己有19歲,而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在公元207年,趙云其時不超過19+(207一190)=36歲。順便說一句,這樣看來,趙云僅比諸葛亮大9歲(“先生爾時年三九,收拾琴書離隴畝;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即其時諸葛亮三九二十七歲)。
? ? ? ? 然后又要提到《出師表》了。《表》中有云:“爾來二十有一年矣”。上表之后,諸葛亮即揮師伐魏,一出祁山。祭旗后正欲行軍,趙云不服老自請出戰,那么此時趙云年齡應為36+21=57歲左右。但在《三國演義》中就被寫為“年己七旬”。57歲與70歲,這個差距也太大了一點吧?!
? ? ? ? 年輕時讀《三國演義》,在讀到一出祁山時感覺趙云老得特別突然,一下子就70多歲了。細究之下果然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