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三國演義中的趙云是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的人物形象,無論趙云在書中哪里出現,讀者一眼就可以認出,讀后也易于回想。趙云是三國演義中性格比較單一的少數形象中刻畫的最好的。
? 作者在趙云身上集中了名良將所應具有的所有優點,他的形象是完美無瑕的。寄托著他對于完美的英雄形象理想化的追求。趙云是三國演義中智勇雙全第一人,趙云的性格從全書的表現來看就沒有變化過。從他出場到去世,他的智勇和忠義和胸懷坦蕩的美好形象從未發生變化。
? ? ? 勇則為“常勝將軍”,未嘗一敗。趙云的出場也是不同凡響的第七回公孫瓚在磐河被袁紹大將文丑戰敗,文丑逼得公孫瓚四奔逃命之時,“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發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槍來刺。忽見草坡左側轉出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第四十一回“趙云自四更時分,與曹軍廝殺,往來沖突,殺至天明……趙云拔槍上馬看時,面前馬上綁著一人,乃糜竺也。背后一將,手提大刀,引著千余軍。乃曹仁部將淳于導,趙云大喝一聲,挺槍縱馬,直取淳于導。導抵敵不住,被云一槍刺落馬下,向前救了糜竺,奪得馬二匹。云請甘夫人上馬,殺開條大路……見一將手提鐵槍,背著一口劍,引十數騎躍馬而來。趙云更不打話,直取那將。交馬只一合,把那將一槍刺倒,從騎皆走……云插劍提槍,復殺入重圍,回顧手下從騎,已沒一人,只剩得孤身……掩訖,解開勒甲絳,放下掩心鏡,將阿斗抱護在懷,曹洪部將晏明,持三尖兩刃刀來戰趙云。不三合,被趙云一槍刺倒,后戰張郃敗退張郃,后有遇二將,使兩般軍器,截住去路:后面趕的是馬延、張顗,前面阻的是焦觸、張南……趙云力戰四將,曹軍一齊擁至。云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涌泉。殺退眾軍將,直透重圍。操曰:“真虎將也!這一場殺:趙云懷抱后主,直透重圍,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后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余員。
? ? ? 趙云當下殺透重圍,已離大陣,血滿征袍。對鐘縉“兩馬相交,戰不三合。被云一槍刺落馬下”對鐘紳“云左手持槍隔過畫戟,右手拔出青釭寶劍砍去,帶盔連腦,砍去一半,紳落馬而死,”當時是:“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 ? 為寫其勇,第九十二回諸葛亮出祁山時,年亦七十的趙云為先鋒大將:“趙云大怒,挺槍縱馬,長子韓瑛,躍馬來迎;戰不三合,被趙云一槍刺死于馬下……云在中央獨戰三將。少時,韓琪中槍落馬,……瓊大怒,仍綽方天戟縱馬趕來;卻被云一箭射中面門,落馬而死,韓瑤縱馬舉寶刀便砍趙云。云棄槍于地,閃過寶刀,生擒韓瑤歸陣……趙云馬到處,陣陣倒退。趙云匹馬單槍,往來沖突,如入無人之境。
? ?
? 從一出場到最后一次出征,趙云始終都是每戰必勝。不愧為常勝將軍,三國演義中有許多是贊趙云的勇武:“昔年救主在當陽,今日飛身向大江。船上吳兵皆膽裂,子龍英勇世無雙!”“昔日戰長坂,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并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沖陣,猶似當陽救主雄。等等都表現趙云的虎威,既延續趙云的英雄無畏,有善始善終的保持其不敗的神話。三國演義中勇武之將無數,如天下無敵的呂布,絕倫超群的關羽,猛如烈火的張飛,驍勇善戰的馬超等人經歷與結果都不好,呂布被殺,關羽,張飛被梟首,馬超全家被害,唯有趙云善始善終。
? ? ? 在《三國演義》中,趙云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忠君形象,他本是袁紹麾下之人,因見袁紹無忠君愛民之心便離開去投誤認為有忠君愛民的公孫瓚,遇見劉備后,想去投靠,卻因忠于公孫瓚而不忍離去,只在公孫瓚死后投效劉備。他忠于漢室才忠于劉備,投靠劉備后便為劉備的事業置自身于不顧,無論是單騎救主,還是截江奪阿斗,據漢水退曹兵,入川諫劉備,以及夷陵救主,南征孟獲,七旬上戰場,他為劉備,劉禪盡心盡力,為蜀漢,奉獻終身。在劉備小弱時跟隨,跟劉備南征北戰,為蜀漢立下赫赫之功。劉備死后,一如既往為主盡忠盡職、默默奉獻。后隨諸葛亮南征孟獲,祁山伐魏事事當先,盡心盡力,諸葛亮稱為“國之棟梁,吾之右臂”當趙云死后諸葛亮跌足而哭:“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吾去一臂也!后有詩夸贊:“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勛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