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計劃寫完后心里很忐忑,今天先來梳理思考第一遍。
看18年想要做的事情,好像哪一件都很重要,都不能舍棄。但其實我心里是沒有底氣的,因為回頭來看一年365天,即使再愛惜時間,這些想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除了時間外,還需要投入專注注意力,且還有一個隱形的因素我沒有考慮進去,當面對每一個目標的的時候,自己都不是熟手。我都是一邊輸入學習,一邊實踐去做并給自己要成績,結果。
萬維剛在專欄里寫,不要雞湯,所謂的那些正能量,有時候可能只會帶來負面作用。因為如果我們總想著自己已經實現夢想了是什么樣的狀態,我們就會只沉浸結果(白日夢),而正確的做法是應該關注為了實現這個結果怎么做事情的具體操作步驟。要不斷模擬做成那件事情的動作。
也剛好來提醒自己。
一整天刻意觀察自己是怎么使用時間的,先來就18年的目標說一件事情。
比如孩子的學習,陪著她提高學習力,具體去做的時候,一天要投入多少時間呢?大概我算了一下,作業寫完至少一小時,節奏不能太緊,留有玩耍,吃東西的時間,且做作業的時候,一定要坐在旁邊幫著她養成一些基本習慣。我自己對比了一下,她做作業時,陪與不陪是不一樣的,不但是作業做的好不否,對于她自信心也有影響。有人關注,得到更多愛的小孩,就更自信。
我想到很多人被問到過一個問題,就是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大部分的答案竟然是,沒有好好投入對待孩子的教育。
我自己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家里有一個親戚很能干,在單位里業務能力很強,早年也和朋友一起創業,性格很像男生。她的女兒和她有很深的隔閡,幾乎不能交流,那么厲害的她一下不知所措。后來見到我們,總會語重心長的說,一定要留有時間陪孩子,時間過去了,就回不來了。
再回頭看自己列出來的計劃初稿,發現可以這樣思考和具體去實行。比如,18年計劃里,需要這一年里每天都投入時間和精力的,比如,孩子的教育,寫作,讀書。也有可以按階段性目標來實行,比如理財,不需要每天都做,只需要去找好一個方向看好,比如基金定投18年還是執行就好了,區塊鏈方向,選擇定投和配置,屯幣不看。剩下一個比較糾結的就是英語,如果要結果的話,就需要在這一年當中,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去攻克,如果不,只還是用英語,可以選擇朗讀和閱讀。可以和讀書計劃放在一起。
這樣再來看,更清晰一點了。
剩下三件事:
一、孩子的教育。
a、得到上訂閱《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 比如這個專欄講過:重復記憶并不能提到“學習力”,考試則會。很有興趣,想要馬上實驗。
b、千古劉傳《認知學習課》,我要自己先學會怎么更有效的學習,和孩子一起實踐。前兩天課程群里有人說,他學完課程決心用這個方法輔導自己的孩子,孩子從倒數到班級前三十名,大家都很受鼓舞。
c、萬維剛推薦孩子該怎么讀書,怎么養成讀書習慣,還有他的推薦書單要參考,另還要參考汪培珽,遲建莉的方法。老大閱讀有積累,需要我再次重視起來,老二要重新引導。孩子讀書方面,配合周目標,也要量化,比如每周讀1-3本故事書。
方向是:提高學習力(有效學習),多關注孩子(培養自信),養成閱讀習慣。
二、寫作。
50萬字每天只需要1500字以內就好了。小說我覺得自己有點過于樂觀,但還是先不管。比如,可以試著去跟專業人士學習怎么寫小說,但這在前幾個月先不會考慮。寫作的方向,因為輸入的重點圍繞孩子學習,輸出的方向也就暫時定下來了。
另外,寫作時間盡量提到早上來。先試試看。
三、讀書。
劉傳的認知課程里面推薦書目就至少30本。我可能會選其中十本來看,余下大概計劃是這樣的,和孩子一起學習方面大概會有十本,心理學方向十本,其余自由。總讀書計劃里,如果能看5到10本英文書最好,可以包括孩子的故事類書。
每一周檢查完成情況,調整,為了更好的完成。
從一開始不知道怎么只寫一件事,一直忐忑,到開始慢慢靜下來去想怎么取舍,這個過程也并不容易,但有收獲。
如果說寫作沒有進步,我是不信的。寫作可以讓我更好的思考,只和自己的昨天比,我能覺知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細微變化。
很多事情,特別是有價值的事情,只能靠時間檢驗。比如,理財如果天天去關注短期的波動,會很辛苦,沉淀之后,你會知道哪些才是真正有用的。比如學識,輸入足夠多好的思考材料,且能夠用起來,慢慢改變你的選擇標準(價值觀),從而指導生活,改變生活,才更重要。
希望自己在下一年能更明白這些樸素的道理,學就圍繞用,用“用起來”取得的效果來檢驗學的怎么樣。還記得財富自由專欄上的一句話:教育的目的絕不是信息的傳達這么簡單,而是內化和產出。
一切靠積累,請踏實走好每一步。